字号:

疫情之下社会治理如何交出满意答卷

疫情之下社会治理如何交出满意答卷

2020年03月04日 05:54 来源:法制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疫情之下社会治理如何交出满意答卷

  ◆ 完善沟通衔接平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

  ◆ 运用公共法律服务机制保障依法防疫

  ◆ 加强社区应急管理科学设计体制机制

  ◆ 党员和志愿者社区防疫情况纳入考核

  ◆ 构建一体化全国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

  □ 本报记者  刘子阳

  “大家听官方、听专家的,提高防范意识,才能稳住不慌神儿。”在北京,“西城大妈”王静华坚持每天收看疫情防控节目,仔细记录下专家提示的防控事项,发到工作群、社区通。

  “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等社会治理服务人员冲在一线,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已然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小区封闭管理,到上门核查信息;从电话摸排,到无人机劝导……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治理如何提质增效,助力打赢这场战“疫”?多位专家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面对疫情不能单兵作战、条线作战,必须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能力,发动全社会各方力量,才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1月24日,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军医大学及各附属医院出发,驰援武汉;1月25日,已通过中央医药储备向武汉紧急调用防护服1.4万件、医用手套11万双;截至2月29日,湖北省累计接收社会捐赠资金130.2亿元。

  各省包干、对口援助,医务人员火速驰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火速完工,无数企业为物资保障加班加点……从城市到乡村,各地区、各部门、各战线,迅速行动,凝聚起阻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抗击疫情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类社会共同体,本次疫情显示了我国整合社会资源方面的能力。各级政府及时动员社会力量实行联防联控,企业、个人纷纷捐献救济,社会组织有效渗透,志愿者积极参与,迅速形成了抗疫合力。”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宋言奇说,这彰显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疫情像一面镜子,也清晰地映照出在重大社会风险防控中社会治理存有的缺憾和不足。比如过于依赖政府,缺乏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平台,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佳。

  宋言奇认为,应构建与完善各类参与主体的沟通衔接平台,畅通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的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其能量。根据各个社会主体的特点,合理规划与布局,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必须发动全社会各方力量,采取高效化、协同化、立体化作战模式。”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应用法学与法治社会研究院院长杨凯认为,应充分运用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将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危机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保障有序高效地在法治轨道上打好打赢疫情防控战。

  重心下移联防联控

  进菜场、逛超市、去药店、走访排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区丹西街道蓬莱社区网格长杨美芝日夜奔走在网格中,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仅宁波市就有9700多名专职网格长(员)和3.5万余名兼职网格员活跃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截至3月1日,网格员共走访排查居民1051万余户(次),走访居家观察对象提供服务37万余户(次),排查收集群众突出诉求45.8万余个。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将防控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有人群的空间,直到每一户、每个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认为,社区是老百姓的生活共同体,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也是抗击疫情的重要堡垒,是防控工作切实落到实处的“最后一米”。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在联防联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格化体系更是实现“无缝覆盖”,在联防联控中赢得主动。

  在宋言奇看来,尽管社区联防联控成绩可圈可点,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社区工作人员超负荷运转,制约了社区联防联控作用的发挥。一些社区内部井然有序,但是存在只是满足于“自扫门前雪”的现象。

  杨凯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公共卫生应急治理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的严峻考验。这次事件从一个突发疫情的横切面集中反映出当前社会治理存在的薄弱环节,也为下一步的改变带来契机。

  疫情之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的作用?

  宋言奇建议,加强社区应急化管理,在体制机制、规章制度、日常建设等方面作出科学设计。进一步落实“党员进社区”制度,并把应急情况下党员和志愿者在社区的表现纳入单位考核,从制度上予以激励。

  科技支撑不可或缺

  “您好,我是狮南社区家庭体温监测小助手。下面请您用普通话回答我的问题:请问您家里有发热病人吗?”近日,武汉市洪山区狮南社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辖区居民体温情况实行电话初筛。据介绍,这套系统在接通率达到100%的情况下,1.5小时可拨打1万通电话。

  “网上疫情信息发布、电商平台配送、在线寻医诊疗、网上捐赠救济、在线教育教学等网络空间的构建,大大减少了疫情扩散的风险。大数据的应用,也为研判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17年前发生“非典”时宋言奇还在北京读书,他感慨科技发展为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变化。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运用智慧城市“大脑”,为群众与政府部门沟通提供线上平台;登录“武汉微邻里”微信公众号,武汉居民只要留言就能免费获得心理咨询服务;在上海,“随申办”小程序能够查询药店情况……疫情期间,类似的科技元素随处可见。

  “科技支撑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治理科技支撑方面,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创造。”李强认为,这次疫情防控将极大促进科技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

  宋言奇建议,应加快构建一体化全覆盖的全国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依托平台实现疫情信息的充分共享,并对疫情隐患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提升疫情下的社会应急治理能力。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