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绘就绿水青山发展底色的实践智慧

绘就绿水青山发展底色的实践智慧

2020年06月11日 17: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立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需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广的视野,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提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当前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用地结构偏粗放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从源头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的优化提质。一是在产业结构提质方面,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旅游等业态先进、绿色高效的高成长性服务业,推动钢铁、水泥、化工、冶金、建材等典型重化支撑行业绿色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为抓手集中力量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二是在能源结构提质方面,推进煤炭集约高效利用,逐步削减煤炭在资源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加快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在用地结构提质方面,针对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造纸、纺织、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等12个重点行业,加快产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能量梯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推动城镇生态功能提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城镇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开发强度大、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重,亟需通过功能提升推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厚植城市建设的“生态本底”。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均占有资源少,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1/7。尤其是城镇化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随着更多的人口进入城镇生活,将直接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产生巨大影响。提升城镇生态功能,就是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统筹人口分布、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引导城镇进入良性有序开发。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要求,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国土空间整治,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二是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推进老城区、老工业区绿色生态改造,引导城市功能区的多样化布局,减少出行成本和碳排放。三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解决农村“垃圾围村”和面源、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问题为导向,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积极培育生态价值观念,加快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要推动观念、理念的变革,把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生态价值观作为生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凝聚保障生态安全、加快建设绿色家园的共识。二要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宣传,将先进的生态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去。三要探索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机制,深入挖掘“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智慧和生态美学,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文明价值观。四要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机制,深入开展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推进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等建设活动,增强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习惯。

  (彭俊杰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田博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