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长江防汛抗洪新科技运用广泛 综合防洪体系存在短板

长江防汛抗洪新科技运用广泛 综合防洪体系存在短板

2020年07月20日 19:2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长江防汛抗洪新科技运用广泛综合防洪体系存在短板
    图为,新闻通气会场 徐金波 摄

  中新网武汉7月20日电 (记者 徐金波)记者从20日召开的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在多年的防汛抗洪防洪实践中,诸多新科技得到广泛运用,但流域综合防洪体系仍然存在诸多短板。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陈敏介绍,长江水文监测与预报技术当前取得长足进步,流域已拥有集卫星、雷达、水文报汛站、气象站、水利工程站等空天地于一体的流域全覆盖水雨情立体监测体系,地面测站数共计28993站,现已形成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水文监测与预报站网以及成熟、先进的水文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同时,形成了自动化、智能化的实时监测技术。近年来,通过建设投入和技术创新,整合完善了由水文测验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及质量控制体系等组成的长江水文监测体系。水位、雨量、水温、蒸发等观测项目全部实现自动采集、存贮、传输。流量、泥沙测验利用水文缆道、水文测船及其他无人载体,通过流速仪等传统手段、ADCP等声学手段和雷达等电磁波手段,实现了半自动或全自动测流。

  此外,水文气象预报技术更加成熟、先进,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更加稳定、高效,并形成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值班值守体系,攻关研发出“基于人群属性的应急避险智慧解决方案”等等。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陈桂亚表示, 经过70年的建设,长江中下游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等相配合的综合防洪体系。随着长江防洪体系的逐步完善,尤其是三峡工程及上游控制性水库的投入运行,长江防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荆江河段防洪形势有了根本性的改善。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和主要支流遇一般常遇洪水,可以安全度汛。当前长江流域已基本达到防御1954年洪水的总体防洪标准。

  但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当前长江流域防汛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支流及湖泊防洪能力亟待提高。长江流域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堤防工程线长面广,基础薄弱、堤身质量较差,遇高洪水位管涌、渗漏等重大险情较多;且部分支流和湖泊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圈,加之防洪排涝能力严重不足,防洪能力偏低。近年来,主要以湖区和支流堤防发生的险情为主。连江支堤和湖区堤防在高洪水位长期浸泡下易发生险情,成为防洪工程的主要薄弱环节。

  二是蓄滞洪区建设滞后。长江中下游42处蓄滞洪区中,仍有9处蓄滞洪区未完成围堤加固,部分隔堤尚未建成或达标。仅有荆江分洪区、围堤湖垸、澧南垸、西官垸、杜家台等5处蓄滞洪区完成分洪闸建设,其余均需进行爆破扒口分洪,无法做到及时及量分洪,分洪效率较低。基本完成安全建设的蓄滞洪区仅4处(荆江分洪区、围堤湖垸、澧南垸、西官垸);正在开展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康山等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其余蓄滞洪区启用需提前将人员转移至蓄滞洪区外。

  三是防洪非工程措施仍不完善。流域洪水风险管理工作仍需加快推进,尤其是要加快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及应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运行维护还存在经费不足、人员培训不足、设备维修维护不及时等诸多问题;城市建设发展未能很好统筹防洪排涝问题;部分河流的洪水调度方案、部分地区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等方案、预案不能适应其当前实际的防汛要求,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

  为此,他建议流域各地在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同时,要立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提升全抵御水旱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一是加快开展岷江、嘉陵江、汉江、湘资沅澧四水、倒举巴浠蕲、赣抚信饶修五河等主要支流及洞庭湖、鄱阳湖区重点圩垸堤防的达标建设,实施洞庭湖四水尾闾河(洪)道治理和鄱阳湖五河尾闾河(洪)道治理工程,提高支流防洪能力。

  二是加快蓄滞洪区建设。抓紧开展蓄滞洪区围堤达标和安全设施建设,重点建设12处重要蓄滞洪区,优先安排城陵矶附近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垸和洪湖东分块约100亿立方米的蓄滞洪区及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建设;加强蓄滞洪区人口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引导蓄滞洪区居民尽快迁入安全区,为蓄滞洪区适时运用创造条件。

  三是不断提高监测预报水平。不断完善流域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包含信息汇集与存储、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等功能的信息平台,实现全流域水工程信息共享。深入研究中短期降雨的天气学预报、数值预报、遥感预报及综合性预报等方法。加强水文气象集合预报、概率预报方法研究,逐步探索实时预报成果的风险和概率量化的可能性;加强中长期水资源量预报模型和方法研究。不断提高水文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

  四是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手段科学分析洪水地区组成规律,充分挖掘海量数据背后变量因子价值。将人工智能等现代先进技术应用于暴雨洪水监测预报、防洪调度决策等方面,建立数字物理模型,全过程动态模拟水工程调度效果,支撑方案优选。(完)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