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他始终热爱着祖国的蓝天 女儿王小华忆已故空军上将王海

他始终热爱着祖国的蓝天 女儿王小华忆已故空军上将王海

2021年04月13日 03:10 来源:北京青年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得者 一级战斗英雄

  他始终热爱着祖国的蓝天

  ——女儿王小华忆已故空军上将王海

  “直到父亲离休、母亲生病后,我来家里陪伴照顾父亲生活,才开始真正了解我父亲,也终于认识到了那一代人的伟大。”说话的人是王小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飞行员、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空军上将王海的女儿。

  70年前,在抗美援朝作战期间,时年25岁的王海任空三师九团一大队大队长,率领全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王海本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因功勋卓著,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王海大队”,并荣立集体一等功。王海本人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并被空军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70年后,在乍暖还寒的2021年初春2月,王海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在颁奖晚会上,王小华替已故的父亲上台领奖,在台上她动情地说道:“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70年,父亲还能感动中国,这也令我感动。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2020年8月2日,王海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父亲去世当天,女儿王小华在父亲的回忆录的扉页写下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亲爱的爸爸:我为您骄傲,我为您自豪,爱您的女儿王小华。”

  对国家和人民来说,王海是英雄、是战士;而对女儿王小华来说,父亲王海是那个最让她牵挂,也最敬佩的人。

  心系蓝天 年过九十不忘嘱托年轻人“飞歼-20了,要好好飞”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京见到了王小华,她与父亲王海长得十分相像,王小华补充说道:“我性格也像我父亲。”父亲去世后,整理他生前的珍贵照片成了王小华空闲时最常做的事,家里也陈列着许多与父亲生前事迹相关的物品。接受采访时,王小华细细回忆了自己与父亲多年来的生活点滴。

  王小华1960年出生在杭州,她的哥哥出生在上海,弟弟出生在南京,兄妹三个都是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到处走,所以出生在了不同的城市。1969年,父亲进京到空军司令部担任军训部第二部长,一家人随行住进了空军大院。此后,父亲又调任广州空军司令员,一家人又搬到广州。

  抗美援朝后,王海曾担任过空军部队的师长、副军长、空司军训部第二部长、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85年7月,王海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任空军司令员,全面领导空军的现代化建设。1988年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

  王小华回忆,1992年父亲离休,忙碌了一辈子的他终于有了难得的清闲时光。她透露,父亲每天都要到玉渊潭公园走上5公里,“我偶尔跟我爸一起去玉渊潭走步,原来那儿还有好多人游泳,有的人见到我爸都认得他,叫他老英雄。”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歼击机,就是王海将军当年驾驶过的功勋战机。2017年7月,军博装修重张时,王小华曾经陪父亲去看望过他的战机,王小华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在他曾驾驶的战机前停留了40多分钟,没有休息,还兴致勃勃地与他的“老伙计”合影留念。即使已经91岁了,王海仍然能把米格飞机的性能说得十分清楚、条理清晰。

  “一点儿不像年过九十的老人。”王小华说,在她的眼中,父亲即使到了晚年,记忆力严重衰退,但他对牺牲战友的怀念,对人民空军发展的牵挂和对空军事业的热忱一直都没有改变。

  王小华提到,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她陪着父亲观看天安门阅兵仪式的电视直播,父女俩从头看到尾,当看到空军装备歼-20的阅兵飞行方队时,王海显得十分高兴。王小华回忆:“我跟我爸爸说,咱们都飞上歼-20了。我爸说‘啊,真好!年轻人飞歼-20了,要好好飞。’”

  赴朝作战 “天空这么大,凭什么我们打不下来你”

  而就在70年前,人民空军的硬件条件还与今天有着天壤之别。据资料显示,赴朝作战初期,美军的参战飞机多达1200余架,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战飞机不足200架。美军有的飞行员飞行时间在1000小时以上,而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中国的飞行员可以说是真正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这样的条件对比并没有击垮王海和战友们的信念。王小华提到,父亲在书里描写过抗美援朝作战前战友们宣誓的场景。“父亲跟飞行员们说,天空这么大,凭什么我们只会让他们打下来,而我们打不下来你。他说,你要有信心,才能无畏,无畏才能勇敢,勇敢才能打下敌机。”

  1950年6月19日,人民空军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这支部队集中了当时空军的所有战斗力,王海从东北老航校毕业后进入第四航校速成班学习半年,毕业后进入该旅任中队长。1950年10月1日空三旅成立,后改为空三师,根据志愿军空军的统一部署,1951年10月20日空三师进入丹东浪头机场轮战。

  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一连几次升空都是乘兴而去、空手而归,不但没打上仗,连敌机的影子也没发现。王海也曾在传记里写到过,飞上去以后如果找不着敌机就得想着尽快回来,因为当时的飞机载油量有限,也因为如此,很容易错过战机。

  硬件条件差,软件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补齐。为了找出原因,一有时间王海就组织大家研究分析。经过一番精心的研究摸索,症结终于找到了,王小华说,每次找不到敌机,父亲跟战友们都特别着急,他们在地面上练习,看飞鸟和远处的小物件来提高观察力,慢慢就练就了升空后很快就能发现敌机的能力了,大家也都期盼着新的战斗的到来。

  1951年11月18日,美军派出184架战机,对多地铁路目标进行轰炸,严重破坏了志愿军部队的运输线,志愿军空军第三师第9团驾16架米格-15战机迎战。一大队大队长王海和战友驾驶米格-15战机奉命升空拦截敌机。王海突然发现左前方低空有60多架F-84战机,虽然敌我实力悬殊,但王海果断发出“跟我攻击”的命令,便率队从高度6000米猛冲至1500米对敌机展开进攻。此次空战中,王海大队利用米格15战机垂直机动性强的优点,短短10分钟内,我军没有任何伤亡,取得了5比0战果。

  “驾驶飞机需要有过人的胆量、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必胜的信心,还要果断,因为战机稍纵即逝。”王小华总结说,这些可贵的品质,在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身上全都具备了。

  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王海大队共参加空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飞行员人人都创造了战绩,每架战机上都涂上了象征着击落敌机的红五星,成为共和国空军的第一支王牌飞行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老航校岁月 父亲参与了人民空军的创立和成长

  “事实上,抗美援朝那会儿,我爸爸一共才飞了200多个小时。一开始在东北老航校飞,后来又训练米格-15,然后就去参加实战值班了。这个飞行时间太短了,那个时候也没进行过打空靶、打地靶的训练,很多都要靠自己摸索。”王小华说。

  王小华提到的东北老航校,就是王海最初与飞行结下不解之缘的地方。1946年,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正式成立,1948年1月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1949年5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这就是人们习惯称谓的“东北老航校”。

  老航校成立之初,因多次被国民党的空军飞机狂轰滥炸,到处搬家,王海和学员们吃的都是玉米糁子粥,玉米面窝头,盐水煮白菜、土豆等,周末才能吃上一顿面粉做的馒头;学员晚上也要站岗;寒冷的宿舍,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睡地铺,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嘴巴都跟棉被冻在一起了。但就是这样,也没人放弃。没有飞机,技术人员拆东墙补西墙,拼凑飞机;没有航油,自己提炼高纯度的酒精代替;没有跑道,大家就自己动手修跑道、建机窝、盖宿舍;没有初教机、中教机,直接上九九高教机……

  因为国民党空军轰炸,老航校曾搬到过密山,房子不是没屋顶就是没门窗,飞机都是组织人员去东三省找旧飞机零件拉回来,然后重新组装。

  这些艰苦的老航校岁月,王小华也是在父亲离休后才听他讲起的。而他如何进入老航校学习的经历则让王小华更为印象深刻:

  王海1926年1月19日出生,是山东威海人,早在1944年,18岁的王海就参加了胶东抗日青年支队,并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结束后,王海在1945年底带领威海中学的10位同学,共11人,徒步500公里走到临沂革命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学习;刚学习半年,上级又传达指示,因为东北已解放,根据地需要大批干部,王海又一路奔赴东北。他和同学们一起从山东临沂穿过国民党军封锁线到达龙口,又乘木船到达大连庄河,然后长途跋涉到了哈尔滨。当时有三个选择,进军政干部大学学习,进坦克学校学习,进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学习。王海选择了去航校,他又徒步5天到达牡丹江(当时老航校从通化搬到牡丹江),最终成为东北老航校第一批学员。王海从机械一期毕业后又进入飞行班二期学习,并于1949年8月学成毕业。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集中力量办航校,在各方的协调努力下,各航校于1949年12月初相继开学。为了加速完成各项训练任务,空军领导指示:将原在东北老航校学习、已经有一定技术基础的89名飞行学员、20名空中领航员学员分配到各航校组成速成班,进行为期6个月的学习苏制作战飞机的改装训练。王海就是这批人中的一员,他在1949年底进入到沈阳的四航校速成班学习。

  从1946年3月至1949年12月的3年多时间里,老航校共培养出各类骨干560人,其中包括飞行员、机械员、领航员,以及场站、通信、气象、仪表和参谋人员等,他们后来大都成为建设人民空军的骨干力量,涌现出王海、刘玉堤、张积慧、邹炎、李汉等一大批战斗英雄和模范人物。

  聚少离多 “小时候还真不知道父亲是英雄”

  也许正是因为父亲亲自参与和见证了我国空军的创建和成长,王小华也更理解了父亲王海身上所肩负的职责,他的使命和责任也从战场上延续到了战场下。

  因为常年致力于人民空军的发展,所以总是与家人聚少离多。在王小华的记忆中,父亲上班、出差,总是十分繁忙。王小华小时候和父亲的接触并不是很多,父母也从不跟孩子们讲这些光荣岁月。谈到身为上将的父亲,王小华却说:“小时候还真不知道父亲是英雄。”

  王小华还记得,大概是在自己五六岁的时候,已经认识一些字的她指着家里一本装订精美的《志愿军英雄传》里父亲的名字问哥哥:“这是爸爸吗?爸爸还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啊?”哥哥告诉她那就是爸爸。父亲作为军人的特质也影响了王小华兄妹三人。常年的空军飞行员生涯让王海养成了严谨、细致、精准的习惯,家中从吃饭的时间到各种小东西的摆放,都有严格规定。

  王小华回忆,自己16岁时进入八一跳伞队成为一名跳伞运动员,偶尔回来探亲,父亲也都只会说那几句“车轱辘话”:你要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好好工作。在那时的王小华眼里,父亲对外人真是和蔼,独独对自己特别严格。“我当时就觉得,爸你就不会说点别的吗,一点都不心疼我。”王小华说。

  当跳伞运动员是王小华自己选择要去的,王小华高中毕业16岁时,身高已经1.68米,按照飞行员的身体标准,她是完全合格的,因为她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飞行员,但阴差阳错却没有如愿。“空军招第4批飞行员时,我才12岁,等到招第5批时,我已经22岁了,已经是广空458医院的外一科医生了,因为空军十年没有招女飞行员,所以我错失了成为一名女飞行员的机会。”

  尽管没有实现“子承父业”的愿望,但王小华觉得自己没给父亲丢脸。因为身材比较高,她每次跳伞都是第一名离机,跳过600次伞。

  父母爱情 “他们俩谁也离不开谁”

  如今在王小华的家中,还珍藏着一件值得纪念的东西——一张1953年的结婚证,那是父亲王海和母亲孟华珍贵的感情见证。

  “如果没有母亲的付出和支持,就没有今天父亲能够取得的成就。”王小华说。父母的相识带有那个年代纯粹、质朴的味道——二人是经人介绍相亲认识并结为夫妻的。母亲孟华原本是新中国招收的女飞行员,后来由于国家困难,没有学成飞行,被分配去了位于东北的八航校做绘图员。父亲在抗美援朝后可以找对象了。当时的八航校校长李发应和空三师的师长袁彬是老战友,在二人的商量下,便把八航校的绘图员孟华介绍给了王海。

  “这个事儿我妈不知道,但我爸知道,我爸就在飞行训练空隙时间去绘图室的窗户那儿偷偷看我妈,一看挺满意的,就说行。”王小华回忆道。就这样两人见过几次面后,都觉得对方还不错。经过组织同意,他们走到了一起。1953年7月13日,王海和孟华登记结婚了。二人的相识、相知、相守并不似那般轰轰烈烈,但却装着满满的爱。

  在王小华的记忆里,母亲就是那个时刻无微不至照顾着父亲的人,因为父亲不到30岁时就当了副师长,工作和训练的压力比较大,所以母亲担当起了操持家务的责任,所有的事情都不让父亲分心。“后来我妈到老了还跟我说,原来你爸不在家的时候我们都挺好的,倒是你爸离休了以后才吵架。他一离休没的可管了,可不就管家里这点事,所以有时候还会吵架拌嘴。”王小华笑道。

  他们的爱情故事并不浪漫,在王小华的记忆里,父亲甚至没有给母亲准备过什么像样的生日礼物,但王小华知道,父亲和母亲谁也离不开谁。

  王小华提到,母亲对父亲的关心无微不至,甚至到自己生命的最后日子还不忘安排好父亲的生活。“我妈住院的最后几个月,是我小姨回来陪的她,因为我妈担心我爸都90多岁了没人照顾得好,就让我回来陪我爸了。你看我妈想得多周到。”

  母亲先于父亲去世后,王小华还特意嘱咐家里的工作人员,对父亲隐瞒母亲已经去世的事实,告诉他母亲还在空军总医院住院输血,为的就是不能让他失去生的信心。“他其实都知道,有时候我下班回来,就听见我爸自己对着卫生间的镜子说:‘你看你先走了,把我一个人扔下。’我站在门外头听,当时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王小华说。父亲走后,王小华在文章里写道:他去跟我们亲爱的妈妈相聚了,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思念!

  无怨无悔 “父亲和战友们都是乐观且坚韧的人”

  王小华平时有写作的习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钦佩,她会把父亲和其他空军老前辈的故事和经历写成文章,分享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算是一种记录和纪念。“老一代的飞行员从来没有抱怨过条件不好,老航校的飞机都是用‘破’飞机、零件攒到一起的,不照样飞出来了。所以千万别抱怨周围的环境、设备,要看人,人的聪明才智要发挥到极致,这个很关键。”

  父亲退休在家后,偶尔跟女儿王小华讲起自己年轻时参加革命、去老航校上学时的故事,尤其是他跟同伴们从山东威海徒步500公里到临沂革命大学和一路艰难跋涉去东北老航校的那些岁月,这让王小华十分佩服,父亲和老战友们的乐观和坚韧也深深影响了她。王小华说,培养了新中国空军第一批优秀飞行员的东北老航校去陆军部队挑人学习飞行时,大部分人是降级使用的,但没有人有怨言。

  “在我眼里,父亲和老战友们都是乐观并且坚韧的人,他们那一辈人就是不图回报,从来没想过组织上应该给我什么待遇,到哪个岗位都是兢兢业业,一心要干好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和期望。”

  人民空军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成立不久就奔赴战场,为保卫祖国而战,取得辉煌战绩,捍卫了共和国天空的和平与尊严。王小华说:“父亲从来没有忘过王海大队,没有忘记那些牺牲的烈士,我们也不能忘记。”

  空战英雄王海上将,何以在新时代仍能“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高飞远行的王海老英雄的颁奖词,或许已经给了世人最好的答案:“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而王小华说:父亲王海只是志愿军空军的代表,感动中国的是志愿军空军全体!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供图/王小华

  (本报记者梁天伊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张楷欣】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