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走进中共一大会址:感知百年前的“觉醒年代”

走进中共一大会址:感知百年前的“觉醒年代”

2021年05月17日 09:4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上海5月17日电 题:走进中共一大会址:感知百年前的“觉醒年代”

  作者 马帅莎

  上海新天地分为以石库门建筑为特色的北里和以现代建筑为基础的南里,“魔都”的时尚繁华和红色地标的庄严肃穆在此交汇。在两者分水岭的兴业路上,坐落着一幢历经百年风雨的石库门建筑——中共一大会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同两名共产国际代表在只有18平方米的石库门客厅中相聚,翻开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页。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一大会址从2020年11月17日起暂停对外开放,实施修缮改造,但会址门口依然游人如织。

  “一大会址是党的诞生地,今年又正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所以带小朋友过来看看,铭记历史才会更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观众徐海英4月13日一大早就带着儿子来到了会址门口,男孩胸前专门佩戴了红领巾。

  1987年出生的杨天,至今已有11年半党龄,4月12日晚刚抵达上海,第二天上午就和家人前来参观会址。“看完电视剧《觉醒年代》很受触动,这次专门来这里参观。”她说。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中共一大纪念馆一大广场试开放,高峰时一天接待11000余名游客。事实上,近年来纪念馆参观人数一直持井喷式增长。该馆副研究员杨宇介绍,2014年至2016年,纪念馆年接待量约在50万到55万人次之间,2017年上升至83万,2018年为142万,2019年达146万。

  此外,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观众正呈年轻化趋势。“当代年轻人也渴望解读百年前的年轻人,尤其是了解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坚定理想信念的。”杨宇说。

  当参观者走进这里,会发现从会址内会议桌上的茶具摆设,到展厅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百年前那段“觉醒年代”的历史正得到用心呈现。由于会址原建筑建于1920年,为还原1921年开会时的场景,会址每年都会略微翻新,此次展陈修缮用的老工艺广漆就需经过12道复杂工序。

  客厅会议桌上陈设的粉色玻璃花瓶亦体现此间修缮者的匠心。据杨宇介绍,花瓶制作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手工业技术难以让玻璃呈现粉红色,需用黄金和三氧化二砷进行调配,“当年就那么一点点黄金还是国务院特批的”。

  会址前后经历了数次展陈变更,到1978年才最终定样,细节突出对历史的尊重与还原。比如,据了解客厅墙上原先一度挂着马克思和列宁的肖像。“后来有人指出把会址复原成这样,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杨宇说,“因为中共一大是秘密召开的会议,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把这些人物肖像挂在墙上。”

  作为纪念馆“镇馆之宝”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是由中共早期党员张人亚的亲属捐赠的。在向参观者介绍这件文物时,杨宇往往会着重讲到张人亚的故事。

  1927年,张人亚回到浙江宁波家中,托父亲张爵谦保管一批文件和书刊,其中包括这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张爵谦对外佯称儿子多年未回,可能已在外去世,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并将资料藏于张人亚的衣冠冢中。新中国成立后,张爵谦没有等来张人亚的消息,这才要求三儿子张静茂将这些文件交给上海的相关部门。

  “张人亚的亲属一直在寻找张人亚的下落,直至2005年在《红色中华》报纸上发现他的悼文,才得知他早在1932年病故。一个家庭的传承和坚守,完整诠释了农家子弟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杨宇感叹。

  作为中共一大会址的守护人之一,杨宇希望通过讲述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百年前的时代和时代里的人。

  对走进这座纪念馆的参观者来说,重温中共建党初心,正带给人更多砥砺前行的力量。来自河北邯郸的王谦专程来会址拍视频留念。“回单位后想把党的这些历史传递给每一位党员同事,我认为这是一个党员的基本义务。”他说。(完)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