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今开幕

《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今开幕

2021年10月11日 00:59 来源:北京青年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今开幕
   首次以“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 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十年规划蓝图

  作为我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10月11日至15日在云南昆明召开。昨天,COP15首场媒体通气会召开。会上介绍,本次COP15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中国于6月11日签署了这份公约,成为最先签署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公约》共有196个缔约方,是全球签署国家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则是《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

  议程

  1800余代表将参加生态文明论坛

  据介绍,会议将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第二阶段会议将于2022年上半年以线下方式举行。第一阶段会议要完成除“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外的各项议题审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要在第二阶段会议审议和决定。

  通气会介绍,第一阶段会议将包括开幕式、闭幕式、高级别会议、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其中,生态文明论坛是COP15大会确定的8个平行活动中唯一一个在大会期间举办的活动,将于10月14日至15日召开,分为开幕式、主题论坛和闭幕式3个环节,邀请各缔约方、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商业企业、媒体机构以及中国地方政府等共计1800余名代表参会,其中线下参会人员规模约1300人,线上参会约500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研究员张惠远介绍,生态文明论坛共设置7个主题,分别为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本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成果

  第一阶段会议将发布“昆明宣言”

  张惠远表示,论坛将有多个预期成果。论坛的标志性成果“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倡议,将在论坛闭幕式环节由与会全体代表联合发布。同时,各主题论坛还将发布系列成果,包括研究报告、案例集等。

  此次在云南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各方要采取行动,响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号召,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阶段会议将审议和决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作为COP15大会的重要标志性成果,“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规划。

  关注

  中国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大卫·库伯昨天在COP15首场媒体通气会上明确指出,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我们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在日本爱知县举办,会上提出了“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分为5个战略目标和20个行动目标,这是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但“爱知目标”全球实现情况总体不够理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仍在加剧。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认真落实“爱知目标”,明确各项任务和责任,目标执行取得积极成效,20个“爱知目标”当中,3个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预期,13个目标取得了关键性进展,4个目标取得阶段性成绩。“爱知目标”执行的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COP15新闻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在通气会上介绍,中国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政策法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不断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度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文/本报记者 董鑫 统筹/徐锋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