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及说明》出版 为立法提供有益参考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及说明》出版 为立法提供有益参考

2021年12月27日 14:32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由北京卓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及说明》新书发布会暨环境法典编纂理论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国人大、生态环境部、中国政法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实务部门和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在线上线下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原副主任扈纪华主持。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在致辞中提出三点意见:第一,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二,要深刻领会生态环境法律法典化的重要价值。我国目前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总领,以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为主干,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环境法律体系,但他们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叠,甚至有矛盾。生态环境法律法典化有利于解决现存的矛盾与争议,统筹和理顺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使其能够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要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法典的早日出台。2017年,30位全国人大代表就适时编撰生态环境法典提出议案。十二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也曾建议对生态环境法典的编撰进一步开展研究论证。《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及说明》的顺利出版,是生态环境法典化过程中值得纪念的一个里程碑。

  乔晓阳说,取得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北京卓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组织,也得益于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学者和研究团队的付出。他们系统梳理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研究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立法与环境法典编撰的相关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总则等共七编一千零三十五条的生态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专家建议稿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较好地体现了时代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专家建议稿的出版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也是继续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撰的起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李连宁指出,专家建议稿的出版是生态法学发展的一件要事,意义重大。第一,生态环境法典的前期研究以及专家建议稿的出版对法典编纂工作本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生态环境法典的前期研究探索了一条社会智库牵头、高校顶级专家参与立法的路径。第三,生态环境法典的前期研究及专家建议稿的出版对生态法典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第四,生态环境法典编撰的前期研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主题演讲阶段,五位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课题组专家及生态环境部专家围绕生态环境法典的相关主题作了发言。

  生态环境部法规标准司司长别涛在发言中指出,生态环境法律法典化是必要的,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环境立法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环境法律适用的需要。生态环境法律法典化有可以借鉴的法典化工作经验、有立法机关的决心、有环境法学理论研究的支撑,是可行的。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结合专家建议稿的具体内容和条文实例,分析了生态环境法典所具有的时代性、人民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度性、约束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同时指出建议稿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需要继续推动研究加以完善。

  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从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两方面的平衡出发谈了环境法适度法典化之“度”的把握。他提出,“适度法典化”在各界已经达成共识,进一步要从法典名称、立法目标、调整范围、立法模式、法典结构、规范细化、立法发展等维度体现适度化的追求。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介绍了编纂工作整体系统观的由来,梳理了建议稿在自然生态编下以内在逻辑指引外在结构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整体性系统观下自然生态保护编的“编”与“纂”的关系,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为法典化提供了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讲师丁霖,代表竺效老师课题组介绍了法典建议稿总则编的概况与特色。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原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晔晖进行了总结。她指出,专家建议稿的出版历经多部门参与,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周成奎对生态环境法典化工作的推进表示祝贺,对参与工作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了感谢。

  现场,专家还围绕着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研讨。各方期待《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及说明》能够为立法机关提供有益参考。(完)

【编辑:刘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