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探讨中国武器研制新思路:不只看“撒手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军报探讨中国武器研制新思路:不只看“撒手锏”
2009年01月03日 14:08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前锋-2008演习中“红军”96式坦克编队快速冲击。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要想战胜强大的对手都需要“精良”的武器装备作后盾。为锻造出胜人一筹的“撒手锏”,世界各国不遗余力。然而,脱离技术、造价、应用等实际情况,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导致中途夭折。最有名的要算是前苏联的潜水导弹快艇事件了。

  1958年,赫鲁晓夫视察黑海舰队,突发奇想的要将导弹快艇与潜艇合二为一,以形成既能隐蔽接敌又能保持强大攻击力的新艇种。由于两种船只存在巨大技术矛盾,3年里毫无进展,最终不得不因赫鲁晓夫下台而告吹。

  无独有偶,德国在武器装备的求新创异上也曾让世人咋舌。德国20世纪30年代研制了重达1350吨,弹重达7100公斤,射程为24公里,各种操作、维修、技术服务人员达400人之多的“多拉”巨型火炮。1942年7月,“多拉”在克里米亚总算派上了用场,结果德军向苏军发射了百余枚炮弹全部钻入地下爆炸了,这种耗尽人力、财力的“梦之炮”,不得不在1943年4月炸毁。

  由此不难看出,那种唯武器论,或靠“一招鲜,吃遍天”的作战理念,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战争效果,还有可能将战斗力建设的方向引偏。

  目前,我军虽然武器装备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军队员额得到了精简,但力量结构尤其是军兵种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官兵军事技术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一些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军队建设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中还不同程度存在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一方面,更应该立足现有,优化整合,挖掘老装备的潜力,力求在装备开发运用和技术融合上求突破,形成“新老结合、优势互补”的聚合力。另一方面,要切实在加大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当前我军官兵的智能、技能素质还比较薄弱,个别人还存在一种依赖装备、成败装备和唯命装备的非理性意识。

  当然,我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撒手锏”武器装备在未来战场的制胜作用,关键是如何科学有序地重点发展急需装备,挖潜改革好现有的装备,切实把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和打什么仗锻造什么装备的战略决策与实际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武器装备建设的科学决策,转化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努力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李占良)

【编辑:官志雄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