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过半用于保障住房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4万亿投资过半用于保障住房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
2009年01月06日 09:37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剧,国内经济下滑压力加重的情况下,2008年11月,中央对财政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大亮点就是倾力改善民生,并将民生改善作为促消费、保增长的重要方面。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放大“乘数效应”

  与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十年后再次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用意更为深远:既有效扩大投资,又有力刺激消费;既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儿。

  “出手快、出拳重”,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十项措施出台,到2010年底,需投资4万亿元,体现了中央政府果敢决断的气魄,也饱含着党和政府对民生的关怀。4万亿元投资中,超过一半用于保障性住房、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支持灾后重建等民生工程。比如: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80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35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元,等等。巨额资金投入,或直接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间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中央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拉动具有“乘数效应”。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政府每投入1元钱,将带动社会投资3元钱左右。根据已经披露的投资规划,2009年,铁路投资达5000亿元—6000亿元,比2008年增长近一倍;未来3年中,全国电网总投资将达到1.4万亿元,年均投资为4700亿元,几乎是2008年全年投资规模的1.5倍。铁路、公路、机场以及城乡水电网等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能直接增加对各种原材料的消耗,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将有效缓解运输和水、电力瓶颈制约,为今后经济平稳增长夯实“硬件”基础。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刺激即期消费

  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民为重推进社会事业发展。通过缓解百姓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压力,改善消费预期;同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增加对困难群体的补贴,有效地刺激即期消费。

  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和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落实水库移民政策……一桩桩、一件件,皆为民生所系。日前,《社会保险法(草案)》公布并征求各界意见,养老、医疗、失业三险关系有望随本人转移,彻底消除劳动力跨省流动的羁绊。进入2009年,民生领域类似的“新事”、“喜事”还将不断涌现。

  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又一有力手段。

  对农村,国家发改委宣布提高2009年粮食收购价格,提价幅度最高达15.3%,大大高于以往。同时,国家还将大幅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以及完善化肥市场调控机制,减轻农民种粮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据财政部统计,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预计达5955.5亿元,增长38%。

  在城镇,今年1月1日起,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次上调,这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五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宣布,今年将继续解决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对困难企业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地方财政纷纷因地制宜,对贫困家庭发放临时租房补贴及价格补贴,帮扶困难群众度过经济“寒冬”。

  扩大内需保增长,长远靠消费。近1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过分倚重外需,消费、投资、出口没能形成“三轮驱动”的合力。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只有把重心移向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自2008年11月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住房的,将契税税率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刺激房市回暖。“家电下乡”实施范围从原来的山东、河南、四川、青岛扩展到14个省区市,13%的价格补贴已经撬起了一大片农村家电市场。

【编辑:吴歆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