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政协委员献策"应对金融危机" 吁制定监管条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沪政协委员献策"应对金融危机" 吁制定监管条例
2009年01月12日 15:27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向上海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危”中寻“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成了众多市政协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昨天,市政协召开十一届二次会议预备会,截至下午5点,市政协提案办共收到各类提案410件,其中,“应对金融危机”成为这些提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从金融监管到人才引进、心理疏导,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积极建言献策。

  警惕:“抄底华尔街精英”当谨慎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数以万计的华尔街金融从业者被裁员。“抄底华尔街精英”成为不少机构关注的焦点。对此,蔡家琪委员提出提案:谨防不当引进“华尔街精英”,影响国内金融安全。

  所谓“华尔街精英”是指美国知名投行与全能型银行的高管、金融分析师与产品设计师、交易员与销售员等。蔡家琪委员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华尔街精英”难辞其咎,他们中的一些人为套利不惜突破道德底线,恶意将损失留给投资人;如果盲目引进那些被淘汰者,有可能影响国内金融安全。他表示,盲目从华尔街引来的“空降兵”,易生搬外国公司管理架构,无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体制与文化,结果反而产生大量系统性的行为风险。

  他建议,人才管理部门应出台政策措施,严格把关,谨防不当引进“精英”;金融监管部门要有具体措施,加强对目前国内金融机构高管的行为监督。

  防范:制定金融监管条例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加强金融监管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正在积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也不例外。市政协委员江宪向大会提交提案:制定《上海市金融监管条例》,进一步完善上海金融监管制度。

  经过近10年发展,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金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许多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纷纷迁来上海。但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上海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分别负责上海市银行业、证券与期货业、保险业的金融监管。这一模式导致上海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存在监管盲区,金融监管体系与国际监管标准还没有完全接轨。

  要推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外国金融业和金融产品进入中国,为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存在、监管提供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江宪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制定《上海市金融监管条例》,推行有力的金融监管制度,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上海金融市场的抗冲击能力。

  机遇:借“洗牌”吸引外包业务

  金融风暴中,众多的金融机构将重新“洗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许珊燕委员提出提案:上海要抓住这一机会,承接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业务,获得更多的服务外包市场。

  所谓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即强调企业专注于金融业务的核心部分,而将非核心业务及劳动附加值低的重复性的或流程类的业务交给外包服务提供商。对于正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来说,承接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业务有诸多优点——能为世界服务而不必走出国门;带动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升级换代。

  许珊燕委员在提案中建议:设计上海金融业务外包的发展战略;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外包服务专业机构;明确与金融服务外包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商务环境;建立卖方基地,考虑引进创投基金进入该行业,扶持有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参与BPO国际竞争行列,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疏导:避免陷入心理危机

  在经济危机时,高档消费品需求下降了,但廉价而又不失美丽的口红销量反而增大——“口红效应”说明,经济危机下,人的很多行为、思想会发生变化。应对金融危机,不仅要考虑经济层面,更要考虑精神层面。常清委员提出提案:加强人文关怀,加大社会心态疏导,避免在金融危机中陷入心理危机。

  有调查显示,2008年的金融危机令广州近七成市民担心生活还将受更大影响;同时,50.3%的人表示,面对金融风暴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其“心理压力加大”。常清委员在提案中建议,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社情民意汇集和反应机制,加强社会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在此基础上,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以及广播、电视、媒体等,完善社会心态调适体系,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有信心应对并战胜危机。(顾一琼)

【编辑:吴歆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