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之死与“发来贺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官员之死与“发来贺电”
2009年01月14日 08:10 来源:长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华社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6日零时50分左右,安徽省长丰县一宾馆发生火灾,导致4名县领导1死3伤。没想到,这条“新闻性”并非很强的消息在几个门户网站成了大热帖。网友跟帖非常踊跃。比如在“网易”,一天内跟帖达7000条,在搜狐,跟帖近万条。

  跟帖内容,以“幸灾乐祸”的表达为主,可谓冷酷无情,毫无人性。 一眼看上去,满屏简直惨不忍睹。跟帖条数最多的,是这样一句还算不上最刻薄的话:“xx人民发来贺电”。

  官员在火灾中遭遇不幸,本是一条平常的事故信息,然而,这种平常消息发布后所引起的如此反应,则喧宾夺主,单独构成新闻价值非常高的重要新闻,其社会背景与人心动态,发人深省。

  广大网民并没有混账到谁死了都“发来贺电”的地步,他们的区别对待还是很明显的。据此现象断定网民主流“丧尽天良”显然并非客观。

  本来,报道中说明了“这4名县领导都是从外地来挂职,一直在宾馆住宿”,但许多网民仍怀疑领导干部住在宾馆的意图,质疑“干部外挂”和住宾馆的必要性。其实,网民们都清楚自己的不信和不满,都不是专门针对长丰县的几位领导干部的。对这几位干部他们根本不了解,是真正的“不明真相”,更谈不上个人成见或原因明确的仇恨与鄙视。在这里,如果将“长丰县领导干部”置换成任何地方、任何部门的领导干部,反应都一样,“贺电”都不少发,同情都不多来。

  问题极为严重。大众集体对一个“精英群体”发泄不满和怨气,无论谁在这个群体之中,也不分辨这个群体具体个人的青红皂白。并不是因为领导干部具体得罪到了那些“群众”才被那一群所鄙视,即便对你一无所知,即便远隔千里素无往来,群众依然对你不敬,就是遭遇不测也很少有人同情。

  矛盾积累已久。前些日子,哈尔滨六警察打死青年林松岭一案,和这次事故的反响有相同处。起初,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谴责警察;当网上传言林松岭有高官亲属背景时,舆论锋芒随即指向寻衅滋事的“恶少”,网文标题也改成了“六警察打死林衙内”。网民表现出的是这种倾向:“谁的权力大、背景大就反对谁”。

  不承认这就是真实的民意,如同埋头于沙子里的鸵鸟。我建议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应该专门上网浏览一遍新闻后面的跟帖。一种真实,一种也许是可怕的真实,会让人感到巨大的反差。比照“网上真实”之后,或能修正固有的关于自身形象、威望以及“社会地位”的看法——平时从身边得来的良好感觉,从体制内测评和自备媒体反馈而来的“自我认知” ,可靠不可靠,明智不明智,一目了然矣。

  大批对官员之死“发来贺电”的网民,还不是官员治下的“最不受益群体”,这一点也该注意到。面对这等“令人痛心的现象”,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树典型都毫无用处。官员的选拔、任用、升迁、下台均和大众无关,大众自然也不会特别在意他们的生死存亡。民间自有真情在,看似无情却有情,民意大趋势,于此昭然若揭。

  黎 明(北京 媒体人)

【编辑:朱鹏英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