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中国纪录片 唯有诗意地创作

2008年10月30日 16:02 来源:中新网-英国《英中时报》 发表评论

  08年东方电影节的合作伙伴之一 “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是纽约莱克基金会于2001年在纽约设立的独立的纪录片影展,他们旨在把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纪录片推向世界以促进海外对当代中国的了解与研究。在他们的倡导下,2006年第一本(中文版)海外学者评当代中国纪录片专集《另眼相看》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同年REEL CHINA开始为纪录片设立奖项,为当代中国纪录片在海外搭建起一个平台。今年,他们送展东方电影节的片目包括《秉爱》《我的身体你作注》《三里洞》等10部中国当年纪录片代表作。

  中国纪录片 唯有诗意地创作

  中国实在是诗意的国家,好像严羽独标的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备至的“入神”,进而演变成为一种感悟,其广大与深邃甚至化入禅宗思想。这种禅悟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在内缘已心、外参群意的审美体验活动,“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如果在中国大地建功立业,却无法如此诗意地栖居,就需要汗颜了。

  中国的纪录片就不是从诗意土壤中生长的果实,它的内部很干燥。这首先直接和20世纪中国整体的影视创作有关。这段时期,基本上靠“拿来”或“他律”为己所用的居多。上半叶“拿”俄苏,中叶“拿” 欧美,下半叶再“拿”欧美乃至日本。结果我们没有学通人家的理性,自己的诗性倒被弃若敝帚。我们涉及政治、历史的纪录片通常主题先行,于是还定义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片种——专题片。可以说我们所广泛接触的本土创作都属此类:创作前就为整个纪录片定下了某种基调,甚至连解说词都写好了——《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依恋一度主导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国外纪录片主流基本遵循着广义纪录片概念——对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进行相对客观的纪录。自20世纪20年代初,弗拉哈迪在北美阿拉斯加因纽特人居住地拍摄《北方的纳努克》,西方人就矢志不渝地坚持通过锁定生动、特别和典型的素材,加上对当事人的追忆等“让事实说话”的方式,使观众自然而然形成理解。至今国家地理、探索和美国历史频道仍然以其工业化的、规模化生产的自然片占据着全球市场巨大份额。

  应该指出的是,西方此类自然片并非我们所定义的科教片,并不是单纯地推介某种科学观念,而是地道地使用电影语言和情感,或曰人文关怀,这和任何一部作者电影无异。推荐《巴拉卡》(1978年)、《QATSI三部曲》(1983-2002年)、《小宇宙》(1996年)、《鸟语梦飞行》(2002年)这类自然纪录片的鸿篇巨制。这些影片的创作者历经了至少三年艰苦卓绝的实地拍摄,而最终片中的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走进了作者的血液,并同他一道吐露自己的情怀。

  比如记录昆虫活动的《小宇宙》就是这样一种概念:一只执著地推着粪球的蜣螂可以闪动着阿甘式的、西西弗斯式的光辉,缠绵地拥抱在一起的两只蜗牛仍人联想起《廊桥遗梦》的聚而复散、《失乐园》的散而复聚。《小宇宙》获得了第49届嘎纳电影节高等技术委员会大奖,法国凯撒奖最佳监制最佳摄影指导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效果五个奖项,还有当年度法国音乐大奖,法国马天尼罗西大奖以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公众大奖。我这么说,是因为这是一部技术精湛但没有被技术主宰的影片,一部筹备十五年,设计器材两年,餐风饮露拍摄三年的影片。

  也许西方人没有“人淡如菊”的基因,然而他们可以像教徒一样,缄默地礼拜着一片洼地或一片草丛,他们的诚意和耐心同样催生出诗性的认知关系——诗性成为一种内在之源,而当自然饱蘸着诗性情感时,它更深刻。

  我们姑且不谈国内观众群的素质或资金设备的限制,我们只谈甘于寂寞,要求表白,并且不妥协于一切阻挠的纪录片人的根本——连一个只有几千块本钱的学生导演都需要具备的品格。否则,奢谈具有真性情的创作。

  如果避而不谈主流,中国当下独立制片的初试倒让我们有所期待。九十年代末,睢安奇的纪录电影《北京的风很大》作为一部试验性质的直接电影备受争议。这部55分钟的片子从头到尾近乎固执地对被访者提问一个问题:你觉得北京的风很大吗?此外也问“你们在一起幸福吗?”“我能跟你们一起吃饭吗?”“你现在在天安门有什么想法?”这部作品毕竟有了诗的活泼和个性的光彩。在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上,世界著名电影人也给予了该片很高的评价。八年抗战一般,今天创作量多了起来,题材日渐丰富。入围2007年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竞赛单元的《亲爱的》是一部关注现代女性生存状态及自我认识的纪录片,其志趣并不亚于《欲望都市》。2007年冯艳拍了《秉爱》。片子以悲悯的的态度关心着普通农户日益尖锐的生活状况——这里有一个等待被重新发现的真实世界,这并不是随意拿起摄像机就能摄下的,需要冯艳们做出的实在的努力。

  面对些独立制作的影片,我们心存感激。虽然这些创作缺少规范,不成规模,但和很多我们不管有没有人看、还三十集三十集拍出来的系列专题片们相比,它们保有了灵魂。我们没有在讲曲高和寡、贫苦终穷的所谓艺术,只是在想念那些不虚美、不隐恶的中国古典精神,也愿意相信她还长长久久地在这里存活。

  (摘自英国《英中时报》 作者:孙晓晓)

编辑:官志雄】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