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是“发现”还是“发明”了万有引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牛顿是“发现”还是“发明”了万有引力?
2009年01月05日 15:47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有三个人搭乘火车,在英国的原野上观光,一个人是工程师,一个人是物理学家,一个人是数学家。经过一处乡村,三个人看到窗外草地上站着一只黑色的羊,一动也不动。工程师首先惊讶开口:“没有想到英国的羊是黑色的!”物理学家说话了:“我必须要纠正你,你应该说,你所看到的这一只羊是黑色的。”数学家说话了:“我必须要纠正你,你应该说,你所看到的这一只羊,这一边是黑色的!”

  三个人里面,数学家最严谨而周延,他的信念就是科学工作者所遵守的原则:只能就自己所观察到的部分做出结论。虽然我们从来没有看过一只羊,一边黑色,一边白色。

  我在课堂上会问同学:“在渺无人烟的深山里,一棵大树倒下,会不会发出声音来?”多数同学举手说会,但结果只会怅然发现,这根本不是一个“科学”问题!“渺无人烟”的前提已经告诉我们,没有“观察”或“实验”的可能,但从伽利略以降,“亲身观察”和“动手实验”已经成了科学发展的主流,所以即使以前倒下的一千棵树都曾经发出巨响,但这不能保证第一千零一棵树会产生同样的现象。科学只能“归纳”,不能“演绎”,理论上可以提出无数可能,但最终还是要以实验来做出结论。

  橙子绕太阳 一样要365天

  自然界的客观“事实”永远存在,人们靠着长年努力,不断提出“理论”来解释这些“事实”。但是随着科学发展,用来描述“事实”的“理论”常常需要汰旧换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牛顿所提出的“万有引力”。我在课堂上问:“牛顿是‘发现’了万有引力,还是‘发明’了万有引力?”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会举手说“发现”,另外百分之十的学生不见得知道正确答案,只是觉得老师的问题太过简单,话里一定有诈。

  牛顿说,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万有引力”。但如果移开了地球,剩下太阳光杆一个,那是否还有“万有引力”?今天物理学家逐渐用更周延的“时空曲率”来包容“万有引力”的概念:太阳的存在,造成了它周遭“时空曲率”的改变,任何天体接近太阳,就只能沿着这个改变了的“时空曲率”运行,这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行星轨道。的确,地球绕太阳一圈要三百六十五天,把地球移开,同样位置换上一棵橙子,绕太阳一圈也要三百六十五天。“时空曲率”的改变,让天体运行在表象上看起来就是“有力”!

  另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就是两个人划船,分别从台湾和夏威夷前往南极,最后会在南极碰头。两个人在茫茫大海中,看不出地球表面的“曲率”,只会觉得两船越来越近,自然会做出结论:两船之间有“引力”相吸!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所航行的表面不是平的。

  思考太周延 失去冒险的乐趣

  但是理论的提出和筛选,也会让“诡辩”出现。公元前四百五十年希腊哲学家季诺所提出的诡辩,告诉我们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阿基利斯(就是布莱德彼特啦!),在赛跑中永远无法追上一只先他出发的海龟;这个诡辩的另一个版本,是“飞驰的箭永远无法抵达终点。”因为一枝箭要射到红心,需要先经过旅途的一半,然后还要经过剩下旅途的一半,还有一半的一半…,有无数个一半在前面等着,因此这枝箭永远无法射到靶上!

  科学的进展是让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更清楚,解释更周延,但是思考太周延,就有可能失去了冒险犯难的乐趣。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数学家,看到长廊彼端站着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物理学家想上前搭讪,数学家摇摇头:“根据季诺的诡辩,我们永远也到不了她站的位置。”物理学家说:“不要紧,只要够近就好了!”

  (摘自台湾《联合报》 作者:孙维新 台大物理系与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