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澳报:30年,中国看世界的眼光变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澳报:30年,中国看世界的眼光变了
2009年01月12日 09: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12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12日刊文说,30年来,伴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变、国际地位的提升、国人思想意识的转变,中国人看世界的眼光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文章摘录如下: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30年来,伴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变、国际地位的提升、国人思想意识的转变,中国人看世界的眼光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带着外国人回家

  国庆长假,师偃带着女友回家。在从北京去往长沙的火车上,他们遇见了劳伦斯和英格丽德。劳伦斯和英格丽德来自英国,是新近才在一起的恋人。他们二十多岁,与师偃年纪相仿。大家用英语交流,很快互相熟识。英格丽德说他们想找个既美丽又安静的地方,正打算去凤凰古塌。于是师偃高兴地说,他的家乡距离凤凰很近,如果他们愿意同行,可以先在他家做一番休整。劳伦斯和英格丽德心花怒放,欣然同意。

  两个外国朋友的到来让师偃的父母十分惊喜。他们很快做了一桌好菜,还帮忙把两位旅行家多日积攒下来的脏衣服洗干净了。这让劳伦斯和英格丽德感激不尽。他们终于洗了个畅快的热水澡,一扫多日旅途的疲惫。

  他们聊起工作、住房、平时的娱乐,又说到政治。劳伦斯和英格丽德对自己国家的现状并不满意,对于英国的发展前途也不积极。两位中国年轻人却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方向非常乐观。

  “不要围观外国人”

  长假结束后回到单位,师偃把这段经历说给同事,引起大家一番议论。

  如果是30年前,师偃的外国朋友绝不可能经历一次如此愉悦的旅行。劳伦斯的长卷发、络腮胡,还有英格丽德的蓝色眼睛一定会让他们被人团团围住,脱不了身。师偃也绝不可能把外国人带回家。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是当时一首歌的第一句歌词,但接下来的却是“我们的歌声传四方。革命的风暴席卷着全球,永远舍身迎向前方”。这也是当时人们对外部世界,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看法。

  师偃的同事老于亲眼看到,有个人在新华书店,用外国话跟几个外国人说了几句话,外国人走后,这个人就被两个人带走了。

  老于说,那时他们很羡慕北京的小学生,因为他们隔三岔五地会被组织起来,热烈欢迎来访的外国领导入。这意味着可以不上课,那盛大的欢迎仪式,就像是过节。

  终于,他们也被组织起来,在大街上“热烈欢迎”到该市访问的“外国贵宾”──澳大利亚总理佛雷泽。毕竟不像北京的学校那样经验丰富,他们去得太早了,等佛雷泽一行的车队终于开过来时,他们早疲惫得无精打采了。不知佛雷泽先生透过车窗看到沿街这一大群瘫坐地上的小学生时,会有什么感想。

  后来,政府教育人们:对“外国贵宾”,不要尾随围观。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春暖花开总需要先破冰融雪。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在最初的几年,甚至整个上世纪80年代,都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这期间,有留长发、穿喇叭裤的年轻人,也有手拿剪刀在街头与这些“腐朽”现象作斗争的“执法者”;有人津津有味地传唱着李谷一的《乡恋》,也有人挥舞着拳头将她唾骂成“黄色歌女”。

  国民的对外心态也是同样地纠结。“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有人尖锐地批评那些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充满向往的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后已经参加工作几年的沈亮正准备结婚。一天他的父亲突然来到他的宿舍。原来父亲刚刚因公出差从美国回来,要送一个“大件”给儿子当作结婚礼物。彩电、冰箱、洗衣机,这可都是当时的紧俏货,相对当时人们的收入水平来说实在是价值不菲,而且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院子里人人兴高采烈,院子外还围着很多人,看热闹的,开眼界的,倒买倒卖外汇券的,蹬三轮帮人送货的……。

  中国出国人员服务公司,于1983年6月成立。当时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经贸合作活动的日趋扩大,出国人员数量激增。成立了这个公司,出国人员就不必从国外直接购买大件小件电器了。外经贸部安定门外的这个大院,就成了免税店的第一个地址。

  沈亮的父亲当时目睹了日本游客在美国一掷千金的景象。人们都没有想到,以后中国游客也可以在海外豪爽花钱让人眼红了。

  的确,那时候,外国的一切都让人羡慕无比。不光是大件小件,在许多人眼里也许还包括政治制度和价值观。

  出国是为了什么

  1979年1月31日,卡特总统在白宫会见邓小平时提到了杰克逊修正案。其核心是如果某共产主义国家限制公民向外移民,美国就不能与其进行正常贸易。

  邓小平回应说:“杰克逊参议员的修正案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无非因为苏联限制了移民。至于我们,如果你们要,我们可以送你们一千万。”这机智的回应令卡特一时无语。

  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在留学生管理问题上,一些人还有些顾虑,担心叛逃一个不好交代。邓小平却说,不能把留学生圈起来,要放开手,让他们接触派往国的社会和群众。留学生不能光学习科技知识,还要广泛了解国外经济社会状况。留学生绝大多数是好的,个别人出一点问题也没什么了不起。邓小平做出指示后,教育部不到20天就拿出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对出国留学的各种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划。

  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开启了中国留学史一个全新的时代,引发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潮。

  30年来,尤其是护照改革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出国的机会。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国家发展上的差距,早年出国的留学生都会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除了公派学生,自费学生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出国留学人员心态比较复杂,有的是希望成为“海归”,提高自己在国内竞争的砝码;有的则怀着移民的想法,为改善自己和家人生活出去后不想再回来的人不在少数。这一时期,国内的社会舆论对他们的态度也逐渐变得宽容平和。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