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香港执着小角色就丧失大机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香港执着小角色就丧失大机遇
2009年02月02日 14: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2日电 香港《大公报》2日刊文认为,香港执着“小”的角色,缺乏主动性,使香港丧失了不少“大”的机遇。

  文章摘录如下:

  农历新年前,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多项振兴经济措施,除表明要创造6万个职位外,还宣布多项“保就业、援企业”的措施。政府将早前拨款100亿成立中小企特别信贷保证计划的总额增至1000亿,每间企业的最高贷款额会增至600万,其中300万可用作循环贷款,贷款的用途也获放宽,可用于商业透支或信用状等,并容许上市公司以外的所有大小企业申请。

  特区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施重药应对金融危机,其实要改的是长期以来“积极不干预”、“大市场、小政府”的政策,因为应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需要强势政府的施政。

  应对被动 无从施救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世界没有一个地区可以幸免。去年十一月,香港特区政府先后推出措施协助中小企应付金融海啸,包括100亿的中小企业特别信贷保证计划,为中小企业提供50万循环信贷,以及提供70%的信贷保证。还有检讨本港10大基建工程进度,尽可能让一些工程尽快上马等。但被认为是有关措施严重不足,与中央甚至澳门都相距甚远。

  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全球经济下滑,各地措手不及,重招刺激经济。中国内地倾全国之力要经济“保八”,总理温家宝还特别以16字强调“出手要狠、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刚走入白宫就推出更大规模的救市措施,投入8000亿美元救经济。相比之下,香港特区政府的拯救经济措施不仅杯水车薪,而且来得迟缓,力度不够。

  在市场危难中,香港特区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动作迟缓,不是因为看不到这场金融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害,也不是香港没有这样的应对经验,更不是香港没有应对的实力,而是长期以来,香港一直信守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积极不干预”角色的理念,认为这是香港经济发展行之有效及为各界信服的经济管理哲学。

  尽管行政长官曾荫权任内提出特区政府并不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改以“大市场、小政府”作为政府恪守的经济原则,但实际上,“积极不干预政策”和“大市场、小政府”这样的经济理念一脉相承,用词虽不同,内涵则一致。这样的理念都主张政府在市场的经济海洋中不具主动性,虽积极,但被动应对,甚至是“积极的不干预”。

  挽救经济 义无反顾

  在自由的大市场中,香港的小政府只是配角的观念,影响政府在面对金融危机中的主动性和强势性。在十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时,香港特区政府入市干预,动用近1200亿的外汇储备,分别出击外汇、股票和期货市场,打击国际炒家,取得捍卫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成就,显示的是政府虽小却在拯救市场中的巨大威力。

  虽然如此,但政府的经济原则并没有因为积累了这样的经验有丝毫改变。在与珠三角的融合议题上,在香港回归以后的角色定位上,在这次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出招上,政府还是一以贯之,执着“小”的角色,缺乏主动性,使香港丧失了不少“大”的机遇。

  市民期待 强势出击

  在金融危机的初期,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认错。自认低估了次按危机引发金融震荡,又采取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策略。到次按危机出现之际,这位对大萧条深有研究的学者,仍迷信市场自我调节功能,坚持以有形之手施加干预。

  等美联储醒悟后采取包括降息、直接贷款等一系列增强流动性措施打救经济,但显然因出手太迟,贻误了最佳的干预时机。美国财金决策未完全跳出原先的思维框框,在这场金融危机之初吃尽了苦头。

  “市场自我修复论”以及“大市场、小政府”的立论在金融危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全球各地都在运用有形之手灭火救市,阻止金融危机深度蔓延。由错误低估,到全力出手的转变,市场和民众都期待政府出手。

  香港特区政府再出招,虽然振兴经济的强行措施来得晚了一些,但新措施无疑对中小企渡过难关起到一些作用,更让危难中的市民体验到政府的存在,看到政府的援手。事实上,金融危机来得突然,且来势汹汹,没有强势政府的强有力措施介入,以个人或者企业的能力绝对难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留下的,更是香港特区政府要对传统自由市场的经济原则做出修正的思考。(纪硕鸣)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