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后的人力资源新5策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金融海啸后的人力资源新5策略
2009年02月02日 17:04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全球金融海啸的袭击,已开始逐步将台湾卷入不景气的巨大洪流之中。2008年下半年开始,面板业景气急遽萎缩,堪称产业发展近十年来,所面临最严峻的考验。过去大举征才的荣景,已被“人力精实计划”的风声鹤唳所取代。

  遇缺不补、鼓励员工休“无薪假”、裁撤不适任员工、合约期满者不续聘等人力资源重新调配的政策,都是这些面板大厂面对订单大减、产能利用率大幅缩水的非常手段。

  5大策略,让员工成为人力资本

  企业勒紧裤带的日子才正要开始,人力需求也由过去要求“足够的量”,转变成为“质”、“精”。因此,要如何让旗下员工都能成为公司的“资本”而非“负债”,都在在考验经营者的智慧。以下,我们将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五大策略,让企业都能利用有限资源,激发人力资源的无限潜力,创造出最佳绩效。

  策略1:实时的绩效考核,抓紧目标

  在景气寒冬中,当达成高绩效已成为一件难上加难的不可能任务时,如何制定一套适切的绩效管理制度,将成为能否激发员工潜力的关键要素。

  首先,主管在制订目标时,得掌握“艰难、具挑战性,但实际可行”的原则,并依据实际的市场数据,如此一来,才能让员工有努力的方向与确实的目标。

  再者,考核周期也得缩短。毕竟定期且频繁的绩效检讨,将可让主管更加了解员工执行目标的进度与遭遇的困难,以适时予以援助。在过程中,主管得维持高度的弹性与应变能力,才能随时依据外界的变化,针对目标进行调整。

  策略2:留下核心技能,其余外包

  在不景气风暴的席卷下,企业实行“瘦身”策略的脚步也得不断加快。因此,将非核心业务委外,交由专业的外包服务厂商一手包办,不仅已成为降低人事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有效做法,还可让经营与管理面拥有更多弹性。

  企业除了将部分业务改采外包之外,在人才招募上也可实行目前最热门的“人力派遣”策略。企业如果采取人力派遣制度,不仅可弹性使用人力,不必负担人力闲置的成本,更无需支付这群短期聘雇员工的福利支出、职业训练与教育等费用;而且,这些派遣人员还具备了“立即上工”的条件。

  策略3:强化训练成效,学以致用

  在全球景气衰退的阴霾下,不仅企业获利大幅缩水,还连带影响了企业为员工提供教育训练的意愿。然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果雇主只是一味地减少开支,尽一切可能地降低成本,而忽略了核心人才的培育,以及各项人力资源的投资,反而可能对公司未来的营运,造成负面效应。

  因此如何让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效益,首先,可砍除非关核心技能、属于福利性质的训练课程,还要特别加强训练后的落实方案,让人才培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型计划。再者,还可将教育训练的投资重心,放在表现优异的核心员工与专业技术人才身上,才会产生最佳的投资报酬率。

  策略4:勿裁撤研发与销售人员

  面对不景气,许多企业主想到的就是裁员、减薪等降低经常性开支的做法,但对于英特尔(Intel)董事长Craig Barrett来说,在景气衰退时,他第一个想的却不是裁员,而是投注大笔资金,加强公司研发能量。

  在订单缩水、业务不如一般时期繁忙的景气寒冬中,加码投资研发、持续培育业务销售与研发人员,绝对是蓄积公司未来发展能量的最佳做法之一。因此企业主可得谨记,切忌大幅裁撤研发与业务销售等核心员工,才得以在艰苦时期仍能维持一定的竞争力。

  策略5:职能匹配职位,充分运作

  找到适任的员工,并且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置上,绝对是对抗不景气时期,各大企业在人才招募与人力配置上的最高指导原则。毕竟,不适任员工所耗费的薪资成本,肯定会为公司造成可观的金钱损失,更遑论对于企业营运所造成的无形伤害。

  换句话说,就是让“职位”与“职能”匹配,透过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清楚定义每位员工的工作范畴与绩效指标,并评估每位人才具有的特质、知识与能力,才能找到正确的人,并且让对的人,在对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所长,并从中学习、成长。有了最适切的人力资源配置,才能让企业维持最佳战斗力,以应付景气寒冬中的各项挑战。

  (摘编自台湾《管理杂志》414期 作者:谢佳宇)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