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号转网有望二季度实施 难以改变市场格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携号转网有望二季度实施 难以改变市场格局
2009年01月05日 10:15 来源:赛迪网 发表评论

  2008年12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此前倍受业界关注的携号转网试点城市由天津、深圳两地调整为天津和海南,两地将采用不同的携号转网政策。

  目前,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以及欧盟等国家在内的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实行了携号转网政策。分析人士认为,双向携号转网和限制主导运营商的“单向携号转网”,在海外一些国家是市场格局走向均衡的利器,但在我国大面积实施尚需一到数年时间,且对我国电信市场格局影响有限。

  津琼两地先行

  2008年12月31日,某地方通信管理局高层对《通信产业报》记者表示,最新的关于“号码可携带”的文件已经到达天津、海南两地通信管理局。计划中的日程是,在今年一季度探讨并制定出试点具体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二季度开始进行试点工作。这位人士介绍,携号转网涉及多项工作。实施层面,运营商需要对平台进行改造,相关实施细则也需要协调各方,并进一步达成共识;与此同时,携号转网政策更需相关部委的批准,目前审批工作正在进行中。他说:“多项工作正在同时进行,而具体实施时间,计划是二季度,但并没有最终确定。”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携号转网政策,在天津试点拟实施各运营商之间的双向携号转网,而海南试点则为移动2G用户向电信和联通的单向携带。其中,天津将开放所有移动用户向TD网的号码携带,并且只进不出。

  一般而言,全球各国携号转网的主要推动者都是政府,各国政府部门希望引入号码携带促使消费者、国家和电信行业都可受益。

  对市场格局影响有限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均表示,长期来看,携号转网最大的利好将是用户,而对我国电信业现有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有限。“从其他国家携号转网政策实施前后,运营商发布的用户规模等数据来看,事实上对已形成市场规模的运营商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真正方便的是用户。”一位地方通信管理局人士表示。

  例如,日本在2006年10月实施携号转网政策后,第二大运营商KDDI公司在短期内用户出现了大规模增长,最大运营商NTT DoCoMo则受到一定冲击。而从长期来看,到2008年4月,NTT DoCoMo的市场占有率为50%左右,与实施前的56%相比,受到影响有限,而KDDI的发展则更多的是得益于其灵活和有杀伤力的资费策略以及优势数据业务。

  电信研究院专家胡珊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携号转网主要针对的是已入网用户,因此只有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才会起作用,特别是该市场已经相对饱和,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只存在于存量用户的争夺。“但这部分用户不易转网,影响因素不仅仅是资费,还包括业务和服务等。当对原有运营商不满的小部分用户完成转移之后,市场格局就会进入均衡状态。” 易观国际咨询师邓中元表示,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尚有增长空间,而强势运营商对新用户更有号召力。

  3G时代,移动或受益

  一位接近中国移动高层的战略分析师向记者透露,在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试点城市的“号码携带”政策之后,因涉及到“单向携号转网”,中移动高层对此颇为关注,并组织了相关部门进行调研,而目前移动方面的担忧已经大大降低。

  事实上,携号转网政策若全面实施,市场最明显的表现是,运营商为争夺用户将大打价格战。电信专家付亮表示,价格战肯定对每个运营商的利益都会造成影响,但很可能的结果是,中移动利润下滑,竞争对手从盈利转入亏损。因为中移动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价格战很可能会招致中移动强烈反击,最终难以承受的还是对手。而2008年末,各大运营商的价格战已全面展开。

  此外,携号转网政策全面实施尚需时间。日本从2003年提出计划后,到2006年末才得以实施,相关IT支撑系统的改造并非一日之功。“中移动有足够的时间推出资费以及相关业务竞争策略,以避免可能出现的用户流失。”邓中元说。

  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了3G牌照的发放,我国即将进入TD-SCDMA、WCDMA、CDMA2000并行的3G时代。“3G时代,用户携号转网考虑的最大问题将会是终端,3种制式的终端不一样。从2G到3G,用户都需购买新的终端,在终端方面中移动与对手的起点相同。而移动若大力推进、策略得当,原有用户将会平滑转入TD。”邓中元表示,TD只进不出,未来携号转网政策若全面实施,3G时代,移动或将受益。(杨志杰)

【编辑:刘霏
    更多IT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