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故宫新展让参观者体验“金榜题名” 你能考中状元吗?

故宫新展让参观者体验“金榜题名” 你能考中状元吗?

2019年12月13日 15:48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9012年,我终于亲身体验到了“金榜题名”的苦

  “金榜题名”曾是无数古代读书人的奋斗目标。但如果真能穿越到古代,你能在科举考场中拿到什么样的成绩?能考中状元吗?

  最近,小新在北京体验了一把“金榜题名”的感受,只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一个由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紫禁书院策划的展览,跟随小新去体验。

“金榜题名”互动展览海报。展方供图
“金榜题名”互动展览海报。展方供图

  不展出文物,却能体验金榜题名

  “这次故宫的展览,会展出什么样的文物?”这是不少网友此前非常关注的问题。

  不过小新探访的结果是,这次展览中,没有一件文物。传统展览中的参观者,在“金榜题名”互动展中要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体验当年的科考之路。

  而这些“角色”还是可选的。

“金榜题名”展览中设置的三位主人公。紫禁书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金榜题名”展览中设置的三位主人公。紫禁书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小新在现场了解到,整个展览设置了三位主人公。他们中有的人家境贫寒却学习勤奋,有的背负着家族重任,还有的不喜功名无心仕途。

  虽然“人设”各异,但三个角色都避不开古代读书人的必经之路——科举。故事也由此展开。

  当小新选定一个角色后,就会在展览的入口处拿到一份攻略,其中为玩家规划好了观展路线。

“金榜题名”展览中的攻略。紫禁书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金榜题名”展览中的攻略。紫禁书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一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幅大金榜。

  工作人员告诉小新,这份乾隆五十四年的大金榜是根据史料文献进行复原制作的,其规制完全按照清代科举金榜复刻,甚至连榜上的名字也都有据可查。

展览现场的“大金榜”。展方供图
展览现场的“大金榜”。展方供图

  不过,金榜上还有一部分名字会被替换成各位参观者的名字,每位参与者都能体验一把“金榜题名”的感觉。

  科举的起点:文章、文章、文章……

  感受过“金榜题名”的荣耀,下一步就要真实地体验科举的艰辛历程了。

  作为一名要参加科举的学子,很多人的起点其实是类似的,那便是寒窗苦读。

  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曾根据清代九百余本硃墨卷考察这些考生的家世。其中有三分之一考生出身于父祖没有功名的家庭,而其中的122人更是连续五代均无功名。可见当时耕读之家的学子并不鲜见。

展览现场“童试”空间中的茅草屋实景。展方供图
展览现场“童试”空间中的茅草屋实景。展方供图

  展览现场也通过实景搭建重现了清代一个普通学子的家境:茅草屋中,仅有古朴的桌椅,书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屋中悬挂着“耕读传家”四字匾额。

  读书的内容则主要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

  晚清名臣林则徐曾谈到自己科举的经验。他认为,士子读书如同农夫种田,每天都须精心经营,博览经史,才能写出好文章。

  在“金榜题名”展览现场,小新也有机会一睹古代“四书五经”的真实样貌。这里还设置了小游戏,看看大家是否真能读懂这些当年的“教科书”。

  在读书、写文章的能力之外,古代科举更像是一项“全能比赛”,任何环节的薄弱都可能影响考试成绩。其中,考生的书法也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晚清举人刘大鹏就曾在北京发现,京城的举人非常看重书法——字好者人皆敬重,字丑者人都藐视。刘大鹏甚至觉得,为学之士,写字是“第一要紧事”,连读书都放在了次要位置。

展览中再现的京城景象。紫禁书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展览中再现的京城景象。紫禁书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为了能达到写出好文章、练出漂亮字的目的,勤学苦练成了考生们的日常课程。

  美国人明恩溥曾这样描写他观察到的清末读书人日常生活:考生所有醒着的时间都得用来学习考试作文的写作……在未来的岁月中,他吃饭、喝水、写作、讲话、睡觉,都是文章、文章、文章……

  科举考场众生相:考棚犹如监狱,有人90岁还在考

  当考生能够写出像样的文章后,检验他们的方式便是考试。最先经历的是童试,成为生员,再经过学政主持的院试才能取得乡试资格,也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秀才”。

  下一步便要进入乡试、会试。展览中也还原了当年的考场。

  为防止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进入考场前先要搜身,各地甚至对所穿衣服、携带的文具都有明确规定。

  康熙年间的顺天府乡试时就规定,考生要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并且“只携篮筐小凳食物笔砚,其余物件不许携入”。

展览现场还原的考棚。<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记者 宋宇晟 摄
展览现场还原的考棚。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今天看来,这些或称考棚或称号舍的小房子实在局促又简陋。其中仅容一人答题,而当时的考生要在其中待上几天几夜。

  明人艾南英就曾将当时的考场形容得仿佛监狱。

  晚清举人刘大鹏曾这样记述自己的号舍中的切身体验:夜晚考棚寒冷难耐,以致根本无法入睡,手也被冻到没法写字,只好“坐以待旦”,天亮后再构思作文。

  此外,如果在考场中遇到糟糕的天气,便更为痛苦。明恩溥曾描写了这样一个发生在山东济南的故事:某次考试中,突然下起暴雨,“考场的屋顶漏雨漏得像个筛子,可怜的考生中许多人都已全身湿透,他们的文章也同样浸泡在水中,但他们仍然要继续待在那里,钉在自己的座位上”。

展览中实景再现的考生赶考路。紫禁书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展览中实景再现的考生赶考路。紫禁书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而科举最为残酷的是,由于不设年龄限制,考试是以人生终点为期限的。考场中时常出现垂垂老者还在应试的情景。

  道光十二年,江苏巡抚林则徐上奏这一年江南乡试的年老应试者名单,其中90岁以上生员江苏1名、安徽1名,80岁以上生员江苏1名、安徽7名。

  道光二十六年,林则徐汇报陕甘乡试年老生员,其中陕西省90岁以上生员4名,80岁以上生员8名。

  从这些数据来看,清代如蒲松龄一般从小考到老的学子并不在少数。

  愿天下学子都能金榜题名

  如果考生很幸运地通过乡试、会试,他将迎来最终的殿试。

  与此前的各级考试不同,殿试试卷题目通常为一篇由多个问题组成的文章,以皇帝的名义发问,应试者根据对朝政时局的判断进行应答,可以说是士子们对国家社稷建言献策的一个模拟或排练。

展览中再现的京城景象。紫禁书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展览中再现的京城景象。紫禁书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经历了前述种种不易,小新也在“金榜题名”展览中来到了殿试环节。

  参观者会集中在“殿试”空间中通过扫描二维码,在各自的手机上共同答题。具体的题目是什么,小新就不在这里剧透了。

  最终,“殿试”成绩优秀者的姓名将出现在“传胪大典”中。

  这里所说的“传胪大典”,是科举中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一个环节。展览现场完全复刻了清代传胪大典的流程,以动画形式展现给参观者。

展览中再现的京城景象。<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记者 宋宇晟 摄
展览中再现的京城景象。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大屏幕上出现清宫场景,其中有官员大声宣布,第一甲第一名某人,第二名某人,第三名某人……

  当天高中状元的“考生”告诉小新,整个观展过程就仿佛置身清代科举之路,也联想到自己求学考试的经历,由于代入感太强,最后听到“传胪大典”念出自己名字的时候“真的差点就跪了”。

  体验了之前的种种,小新只想说,无论古今,学子们寒窗苦读都并非易事。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直播截图。
中新网直播截图。

  展览最后,小新也将自己的祝福语贴到墙上——祝天下学子都能金榜题名!

  作者:宋宇晟

  参考文献:

  1 吴四伍:《论清代科举士人的考试压力与日常生活》,《中国考试》 2015年第6期。

  2 石焕霞:《关于乡闱的记忆、叙述与想象——以清代士人笔记为中心的考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3 宋元强:《清代的科目选士与竞争机制》,《中国社会科学》 1993年第2期。

  4 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人口研究》 1989年第3期。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