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探访合肥惠民票证博物馆:两万余枚票证记录岁月

探访合肥惠民票证博物馆:两万余枚票证记录岁月

2020年01月05日 14:0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合肥1月5日电 题:探访合肥惠民票证博物馆:两万余枚票证记录岁月

  作者 夏莹

  粮票、布票、侨汇券……在安徽省合肥市惠民票证博物馆,收藏着自清嘉庆四年(1799年)至2007年发行的一千余种、两万余枚票证。刚刚过去的2019年,该博物馆共接待了一万两千多名游客。 

图为安徽省合肥市惠民票证博物馆展出的侨汇券(资料图片)。<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夏莹 摄
图为安徽省合肥市惠民票证博物馆展出的侨汇券(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夏莹 摄

  从书信到网络 只为方寸票证 

  “这个博物馆是我和常务馆长严有斌在2016年共同建立的,里面存了各种各样的票证。”馆长唐永昆是一位十足的“票证迷”,自小就爱集邮,后来就职于粮食系统。在这期间,他对粮票产生了兴趣。 

  为了收集粮票,唐永昆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给各地粮食局写信,想用全国通用粮票换地方粮票,但大多时候,信件都石沉大海。2003年,唐永昆学会了上网,自此,网络成了他“淘票”的途径之一。在这期间,他的身影也常出现在旧货市场、票证交流会等场所,27年来,收获票证的同时,也让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严有斌。 

  从1799年到2007年 票证记录岁月 

  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六家畈古民居群里的博物馆,分为六个展厅,展示着从嘉庆四年(1799年)到2007年间不同历史时期发行的粮票、油票、布票、选民证等票证,这些票证均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相关。 

  “这么一小张票,在特殊年代作用很大。”唐永昆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上学时期便与粮票打交道。“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有钱没有票,你也买不到东西。因此,这些按人口定量发行的购买凭证,也被老百姓称为‘第二货币’。”据唐永昆介绍,有的人家为买辆自行车得攒几年的票。 

  博物馆中还藏有工种票、军票、干部票、侨汇券等特殊票证。唐永昆指着侨汇券说:“这种券是当时国家需要外汇资金,但那时外汇一是依靠农产品出口,另外就是鼓励在海外的侨胞给家里汇款,寄到国内的美元,折合人民币后,国家就发等额的侨汇券,凭这种券能在华侨商店买紧俏的物资。 

  每一张票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27年来,唐永昆与严有斌为收集票证,走遍了中国各地,每一张票证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到一个交流会上,我就蹲在地上翻册子,有的时候为了一张票证,得找好几年。”严有斌称。 

  如今,两人已收集各类票证十万余枚。收集票证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对此,两人的家人起初并不支持。“我妻子曾经把我收回的粮票都给扔了,后来我又给捡回来保存好。”严有斌笑着说。由于两人的坚持,家人的反对态度也有所转变。 

  2016年,筹备两年的票证博物馆开馆。作为公益性的博物馆,开设以来,从未收过门票。“博物馆的日常维护、票证更新都是需要钱的,所以现在我在外面又找了份工作,挣的钱除了补贴家用外,都投入了博物馆。”唐永昆说:“票证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百姓的生活而言,贡献巨大,是中国的一段历史,所以要好好地保存下去,让后代能够了解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完) 

【编辑:李骏】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