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四川成都“零距离”服务:构建社区民族团结共融“新家园”

四川成都“零距离”服务:构建社区民族团结共融“新家园”

2020年02月08日 14:4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四川成都“零距离”服务:构建社区民族团结共融“新家园”
    武侯区“民族文化之家”深入工地开展宣传工作。(2019年5月摄) 钟欣 摄

  中新网成都2月8日电 (单鹏 岳依桐)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生活着藏族、羌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居民2300余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拉孟创立的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便位于吉福社区。

  2014年,吉福社区依托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建立了社区“民族文化之家”。从此,少数民族民众拥有了相互沟通交流的“家”。目前,有藏族、汉族、羌族、蒙古族的学生在这里学习唐卡绘画,在交往中促进相惜,在交融中筑牢情感。

  吉福社区各民族团结共融的生活图景背后,是成都市不断创新民族工作方法,打造“零距离”服务的不懈努力。

  成都是四川及周边省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主要聚集地和中转站,每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400万人次。由于各民族在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少数民族在城市融入难、服务管理难、矛盾纠纷调处难等问题。

  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成为成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成都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成都民族用品一条街。(2019年3月摄) 钟欣 摄
成都民族用品一条街。(2019年3月摄) 钟欣 摄

  记者从成都市委统战部获悉,为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都市积极探索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以文化互动为抓手,以“会客厅”“龙门阵”“读书会”为载体,拉近各族民众的“心灵距离”。截至目前,成都社区民族文化宣传队深入小区、学校、工地开展义演100余场,服务民众12000余人次。

  为实现“精准式”服务,从问需于民出发,成都市仅武侯区就发放了12000余份问卷,充分了解少数民族民众在医疗卫生、教育资源、治安管理、交通出行、住宿保障、文化娱乐、劳动就业等多方面的需求,为精准服务打下基础。

  法治创造和谐社会。近年来,成都市结合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积极打造“和谐家园”,建立少数民族共同参与的社区涉民族因素矛盾调处机制,共建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中心和调解室,聘请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专家学者和法律工作者担任“特约调解员”。以吉福社区为例,该社区专门聘请武侯区司法局、区法院专家和专业律师等,组建成立了吉福社区普法宣教工作法律顾问小组。“七五”普法以来,聘请专家为辖区民众讲授专题法律讲座12场,为辖区民众提供各类法律咨询1230人次,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6次。

  成都市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民族工作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党员教育管理,强化民众自治,让各族民众成为社区(院落)发展治理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在武侯区洗面桥社区,少数民族干部和志愿者已悄然上岗,为少数民族民众提供“点对点”“面对面”对接服务。目前,成都多处街道、社区和行业窗口已建立少数民族经商、就医、就学等绿色通道,为少数民族民众提供“贴近式”服务。如今,各族民众实现在社区即可办理社保、民政、教育等15大类139项政府下沉惠民事项。

  成都城市民族工作的成效正“遍地开花”。在都江堰市南桥社区,社区干部主动上门了解各族民众需求,制定相应方案加以落实;武侯区黉门街社区引进“菜宅送”“360月嫂”等社会服务机构,为各族民众提供高质量便民服务;青白江区国光社区利用公共空间打造了“邻里中心”,设置了“书香阁”“健身阁”“歌舞阁”和“健身路径”等功能区,为小区各族民众搭建了互动、互助平台,通过“互助式”服务,引导少数民族和本地民众发挥优势特长,实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完)

【编辑:刘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