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祁连山“春耕记”:让更多动物“巡山” 河西走廊绿洲永存

祁连山“春耕记”:让更多动物“巡山” 河西走廊绿洲永存

2020年03月11日 09:4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兰州3月11日电 题:祁连山“春耕记”:让更多动物“巡山” 河西走廊绿洲永存

  作者 艾庆龙 杨艳敏

  惊蛰已过,气温回暖,春耕伊始。祁连山脚下,因疫情沉寂数十日的黑河沿岸,挖掘机、运土车等车辆已开始来回往返,工人们手持工具,将土壤填进深坑,平整着沟壑。

图为3月5日,航拍镜头下的甘肃张掖黑河滩生态修复胡杨林营造项目现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杨艳敏 摄

图为3月5日,航拍镜头下的甘肃张掖黑河滩生态修复胡杨林营造项目现场。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域范围涉及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是河西走廊的“母亲河”。近年来,中国官方对祁连山地区全面整治、保护和修复,黑河生态治理也越发“忙碌”。

  截至3月1日24时,甘肃89个县市区全部成为低风险区。作为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和修复“主战场”的甘肃张掖,复工复产和生态保护均被提上日程,其境内黑河治理工程则成为重中之重。

图为3月5日,航拍镜头下的甘肃张掖黑河滩生态修复胡杨林营造项目现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杨艳敏 摄

图为3月5日,航拍镜头下的甘肃张掖黑河滩生态修复胡杨林营造项目现场。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日前,中新社记者来到黑河滩生态修复胡杨林营造项目现场看到,作业区入口设置监测点,施工人员需完成实名登记、测量体温、消毒等程序才能进入作业,各类工程车辆轰鸣声不断。

  “截至目前,已完成整地覆土70万立方米。”张掖市甘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甘州区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东军介绍说,自2月13日开工以来,已完成配套涵管、防腐钢管超1千米,蓄水塘坝开挖1.1万平方米,修整林区道路4公里。

  “胡杨林营造项目规划面积1728亩,计划总投资7034万元(人民币,下同)。”王东军表示,工程采用管灌和喷灌相结合,用带状、泡状设计模式,栽植胡杨、密胡杨12万株,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遏制黑河沿岸土地风蚀沙化程度。

  “人搬走了,才看到河滩的满目疮痍。”王东军坦言,工程所在地是废弃砂石料坑,数年前还曾是垃圾堆放点,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时间刻不容缓。”王东军告诉记者,胡杨林虽耐旱、寒,抗风沙,但无法直接栽种戈壁滩,需“换土”栽种;而植树造林最佳时间为4月至5月,加之疫情影响,复工时间延后,唯有加班加点赶工期,才能保证树木存活率,提升河流水源涵养能力。

  “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退化,意味着河西走廊绿洲萎缩、沙漠南侵,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将受到威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不可持续。”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官员刘毅曾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市按照祁连山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持续对山上山下、地表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官方已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在这里实施河道治理、抗旱防灾、农村饮水安全、水生态示范等重点工程160多项,还建立了生态监控平台,实现全覆盖、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控。

  如今的祁连山区“人去山空”渐归平静,各类野生动物复归,频繁“巡山”。3月初,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阿克塞县境内的哈尔腾草原上,首次出现特大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在雪地上奔跑撒欢的景象。

  甘肃省科技厅2月底透露,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获批立项,该省将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控体系,形成示范区,为加快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完)

【编辑:李霈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