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北京首批45辆垃圾收运车“换新装”

北京首批45辆垃圾收运车“换新装”

2020年05月02日 00:39 来源:北京青年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昨天是《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首日生活垃圾分类LOGO亮相

  北京首批45辆垃圾收运车“换新装”

  本报讯(记者 王斌)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昨起施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倡议书《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提倡居民在家中摆放“两桶一袋”——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桶和可回收物袋,正确分类、规范投放生活垃圾。同时,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LOGO”首次亮相,今后将在垃圾分类各环节广泛使用。在全市约8000辆大型生活垃圾收运车中,首批45辆垃圾收运车“换新装”,形象简洁明快,外观识别度高,便于群众监督。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设施处一级调研员刘贤正介绍,垃圾分类驿站桶站、密闭式清洁站、收运车辆是垃圾分类系统全链条的重要支撑点,今后要在设计上力求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垃圾分类标识标牌、统一设施设备色调风格、统一收运车辆外观形象。

  目前,“生活垃圾分类LOGO”已经设计完成,并在部分居民小区使用。该标识由垃圾分类四原色——绿色、蓝色、红色、灰色四个色块组合成环形,分别代表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四种不同的垃圾类别。标识中突出绿色块,在左半部形成“C型”,以此来表达“绿色循环”的寓意。

  在全市约8000辆大型生活垃圾收运车中,目前已有首批45辆完成外观喷涂,保证每个区至少有一组样车投入使用。刘贤正介绍,一组垃圾收运车包含4辆车,车身分别被喷涂成绿、灰、蓝、黄四种颜色,对应运输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每辆车上都配有垃圾分类标识及包含垃圾物品图标。例如,蓝色的垃圾收运车上画着废报纸、易拉罐、玻璃酒杯和衣服等图标,让垃圾收运车的功用一目了然。此外,车身上还喷涂着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LOGO、“垃圾分类 我们一起来”的宣传标语,并公示了清运单位名称、监督电话等。

  刘贤正介绍,过去垃圾收运车辆的外观不统一,由于生产厂家不同,车辆的样式各异、颜色也有很多种。统一外观形象后,具有外观识别度高的特点,便于市民群众识别和监督,确保在收集和运输过程中不出现混装混运现象。“如果市民发现车辆有垃圾遗撒或跑冒滴漏等现象,可以拨打车身上的监督电话投诉举报。主管部门会对收运单位进行考核,并直接与补贴经费挂钩。”

  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

  ——致首都广大市民的一封信

  广大市民朋友们:

  2020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做好垃圾分类不仅是每个市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首都市民文明素养的体现。为此,我们倡议:

  树立垃圾分类绿色理念。把垃圾分类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人人动手,树立垃圾分类、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绿色文明生活理念。

  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在家中摆放“两桶一袋”——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桶和可回收物袋,正确分类、规范投放生活垃圾。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废旧物品重复利用,倡导使用再生利用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倡导适量点餐,“光盘行动”,倡导选购净菜,减少购买过度包装产品。

  做好垃圾分类,保护身边环境。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一起来建设绿色美好的家园!

  “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垃圾分类·社区

  朝阳:呼北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上岗

  “今天是新条例实施第一天,我到小区里帮忙宣传一下垃圾分类。”5月1日上午,家住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社区居民贺淑琴套上绿色的垃圾分类志愿者袖标,走到垃圾桶站旁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没有物业、没有保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如今却变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典型。“社区里居住着近万人,大多是国企退休职工。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时,很多居民表示不理解。”呼北社区书记殷金凤说。

  面对居民的顾虑和不解,呼北社区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垃圾分类“长跑”,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的呼北模式。“我们先把社区里的600多名党员动员起来,组成10个居民党支部,包片、包楼、包桶站,带头践行垃圾分类。”殷金凤说,“我们每个季度都要评选垃圾分类示范户,只有当选,才有资格进一步参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如今3000多户家庭中,已有近三分之一获评垃圾分类示范户。”

  同时,呼北社区把辖区内的两所小学、两所幼儿园动员起来,联手开展垃圾分类活动进校园活动。组建成一支由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组成的环保小卫士队伍,“小手拉大手”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为迎接新条例的实施,呼北社区进一步完善了硬件设施。在34栋居民楼、4个平房院落里配备了45组分类垃圾桶,并对社区垃圾楼、分类驿站、桶站、垃圾运输车进行标准化改造,作为全市唯一的标准化点位进行推广展示。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积极性,社区引进“八爪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通过定点交投、预约上门的方式,按0.8元/公斤的统一价格回收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可回收物,统一运往昌平分拣中心打包后,运往各再生资源处理设施。目前,每月可回收各类再生资源20余吨。

  “目前,七成以上的社区居民都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约60%。”殷金凤说。

  文/本报记者 王斌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东城:东花市街道“圾分”奖居民

  恰逢“五一”国际劳动节和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之际,昨天一大早,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防疫劳动最光荣 垃圾分类我能行”活动暨全民战“疫”美丽楼门挑战赛启动仪式在广渠门外南里社区和广渠门北里社区同步拉开帷幕。

  据介绍,该社区组建垃圾分类先锋队,这些积极热心的“50后”和“90后”成员将在垃圾分类中充当宣传员,带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根据规则,他们同时被授予幸福“圾分”12000分,这意味着这些“圾分”的发放权交到了先锋队队员手中。后续他们将以“花伴儿”APP线上垃圾分类打卡数量为标准,经过核实,以每月每个楼门1000积分的额外奖励标准,发放给垃圾分类积极楼门,以示鼓励。

  而相应的楼门在拿到奖励积分之后,还可以在“花伴儿”APP上兑换相应的物品,用于扮靓楼门院落,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怀柔:庙城镇率先设置分类装置

  外观好看、整洁,还能引导村民学会垃圾分类,一种环保又实用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驿站从5月1日开始在怀柔区庙城镇郑重庄、李两河两个村庄率先投入使用。

  为从源头抓好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怀柔区庙城镇因地制宜打起了垃圾分类“组合拳”。除了新建垃圾投放收集驿站,还尝试“智能化”“积分制”等多种手段,有效引导村民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提高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意识。从5月起,郑重庄村的垃圾桶实施集中设置,改成了四处“生活垃圾分类驿站”,每处1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就能管得过来。投放收集驿站还被建成了漂亮的小屋,垃圾都被“藏”在屋里,美观又隔绝异味,指导员定时进屋查看,发现垃圾桶要满了,就会联系清运公司来清理。

  据了解,年底前庙城镇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在全镇18个村和2个社区全覆盖。预计5月底前,完成大杜两河、彩各庄、肖两河、霍各庄四个村庄建成投入使用, 全年全镇预计投放垃圾分类驿站30个。 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垃圾分类·市场

  部分菜市场公示塑料袋价格

  本报讯(记者 王薇)昨天,《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条例规定,昨起禁止在本市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袋。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使用超薄塑料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发现,部分超市和菜市场已经开始在明显位置公示塑料袋价格,提示消费者不再无偿提供塑料袋。

  东城区朝内南小街菜市场门外已经摆上了“市场购物袋价格公示牌”,购物袋价格分为4种,大小不同,价格不同,从1角到5角不等。在摊位上买菜时,商贩会主动提醒消费者购物袋需要收费,消费者最好自备。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购买豆腐、散装凉粉、咸菜的摊位,其所使用的连卷食品袋不需要收费。记者查询后发现,目前,按照《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塑料购物袋指的是由商品零售场所提供的,用于装盛消费者所购商品,具有提携功能的塑料袋。具有提携功能的“购物袋”与零售场所基于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考虑提供的连卷袋有区别,所以目前,连卷袋仍然可以免费提供。

  东城区大方家胡同口的“生活超市”是一家只经营半天,多以摊位形式存在的综合市场,此前,这里的购物袋一直都是免费提供。昨天,市场内也已经张贴出了“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本超市不无偿提供购物袋,请您购物时自备购物袋。”的提示,每个摊位上的二维码扫码区上也都贴着“本柜台不无偿提供塑料袋”的提示。但由于是第一天实施,不少市民在买菜时没有自备塑料袋,摊商还是暂时免费提供了塑料袋,表示从明天起将收费。

  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从5月1日起,本市将重点在农贸市场、便利店、超市等商品零售场所,开展为期3个月的塑料袋专项整治行动,对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以及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摄影/本报记者 王薇

  垃圾分类·执法

  垃圾分类执法首日以“告知”为主

  本报讯(记者 王斌 李天际)5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本市将集中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生活垃圾分类强化执法专项行动。昨天,海淀区城管队员前往商场、餐厅、超市、公园等公共场所,检查垃圾分类落实情况。

  5月1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跟随海淀城管队员来到世纪金源购物中心。走进一家化妆品专卖店内,发现地面上摆放的两个垃圾桶均没有张贴分类标识,外观颜色也不符合规范。海淀区城管执法局直属队队员公帅翻开桶盖,发现里面混杂着纸质包装盒、废纸、化妆瓶和废弃口罩等。

  “今天开始,单位和个人都应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目前你们并没有按要求设置分类垃圾桶,同时也没有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公帅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北京市单位生活垃圾投放指引》宣传单,递给店铺负责人,“这上面对分类垃圾桶的设置规范、单位需要履行的主体责任、未按规定落实的处罚措施等进行了说明,供你们参考。”随后,公帅向站在一旁的物业管理负责人说,“今天是新条例实施的第一天,我们主要开展提示、告知和引导工作。物业公司作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切实担负起责任,指导商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物管部总监杜强当即表示,对于未按要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商户,我们会督促其尽快整改落实。

  随后,城管队员来到一家刚刚恢复营业的餐饮企业。该餐厅的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得比较规范,后厨内摆放着四个垃圾桶,分别盛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店长马高锋介绍说,餐厅主要产生厨余垃圾,每天视情况清运一至两次,将垃圾袋扎牢并贴好标签后,运送至商场垃圾回收站。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物管部总监杜强介绍,每天早上,环卫人员会前往回收站分类清运生活垃圾,“目前商场的客流量比较少,厨余垃圾产生量只有平时的10%左右。”

  据海淀区城管执法局直属队负责人张爱国介绍,“五一”假期之前,海淀区对城管队员进行了专门培训,详细解读新条例内容,并针对不同违法行为的处理措施进行了梳理。“比如,单位未将生活垃圾分别投入相应标识的垃圾容器内,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第一款,我们将责令其立即改正,并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除了海淀区,昨天,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城管第一执法队的队员也在第一时间来到辖区某餐厅的垃圾分类储藏间,围绕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送法上门”,演示和指导商家更好落实垃圾分类工作。西城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条例正式实施,西城区城管执法局将继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指导执法队入户普法、“送法上门”,通过生动形象的垃圾分类漫画宣传手册和动漫微视频,引导辖区广大商户和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养成良好垃圾分类处理习惯,自觉落实垃圾分类,规范分类投放行为。

  城管执法部门也呼吁广大企事业单位、商户、居民从自身做起,按指引正确分类、准确投放生活垃圾,杜绝乱投乱放,提倡绿色消费和垃圾减量化,用实际行动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