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斫琴17年 四川简阳“85后”斫琴师梦想让古琴“传世”

斫琴17年 四川简阳“85后”斫琴师梦想让古琴“传世”

2020年09月02日 16:5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潜心斫琴17年 四川“85后”斫琴师传承传统技艺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9月2日电(起钰婷)“斫琴需要手艺,但绝不仅仅是木匠手艺,一个合格的斫琴师,还需要过传统文化关、古琴艺术关、工艺美术关。作为一名斫琴师,我追求的不仅是制出传世名琴,更要传承好国乐精髓的古琴文化,让古琴不仅‘活’在当下,还要继续流传千古。”2日,“85”后斫琴师张勇在自己的工坊里为新制的古琴调音,试图让琴声更加连绵悠扬。

古琴制作中的调音工序。 王磊 摄
古琴制作中的调音工序。 王磊 摄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制作古琴的技艺则被雅称为“斫琴”。这份国人的精神遗产,在四川省成都简阳,被继续发扬光大。

  张勇祖籍简阳市江源镇,家里从爷爷辈起就掌握了一套斫琴工艺,父亲张以全、二伯父张以秋都是从事乐器制作的手艺人。2003年,在父亲“子承父业”的理念引领下,15岁的张勇踏上了古琴世界的探索之路。故此,1987年出生的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斫琴的时间已有17年。

  “善制琴者,必善治琴”。为了让古琴制作技艺更加精良,不懂音律的张勇还被父亲送去洛阳拜广陵派传人曹珑为师,学习专业的古琴弹奏。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张勇的古琴弹奏逐渐达到中上水平,而斫琴技艺在父亲的亲授下也日渐长进。较高的弹琴技艺让张勇对每张古琴音色的把控更加准确。“为了不断精进水平,我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古琴的学习。”张勇说。

张勇教学员弹奏古琴。 王磊 摄
张勇教学员弹奏古琴。 王磊 摄

  鼓琴,操千曲而后知音;制琴,斫千床而后知质。一张古琴的诞生,需要经历选料、裁锯、干燥、划板、打磨、组装、调音、刮灰、上漆、安装音位、上琴弦等大大小小近200道工序,历时一年多时间。“所有的工序基本靠手工,最难的地方就是调音,找准音色和音量的平衡很关键,这个全靠经验。”张勇表示。

  选料,是制作古琴的第一步。为选到上等的制琴木料,张勇常四处去淘从旧房屋拆下的房梁木头。“年代久远的木头木质干透,能很好地传音共振。”张勇解释道,此外,泡桐木、杉木、酸枝木,也都是很好的制琴材料。

  古琴的制作过程周期冗长、枯燥而烦琐,手艺人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才能斫出“低音浑厚,中音醇正,高音清亮”的好琴。“一定要斫好琴”是张勇对自己的要求。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张勇的古琴越做越好,其作品遍布杜甫草堂、峨眉山、都江堰等处各大琴行,成为古琴制作业界的一方代表,向他求琴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85后”斫琴师张勇。 王磊 摄
“85后”斫琴师张勇。 王磊 摄

  “随着国家强调文化自信,曾经冷门、小众的古琴近年来越来越受追捧,我也想要尽自己的力量去普及古琴,为行业做些事情。”张勇透露,自己曾在几年前请了不少老木工到工坊,一年做出一千多张古琴,赚了上百万元。“但我回头看那些高产的古琴,它们对我来说变得很陌生,我认不出它们,不认可它们的品质,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张勇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自那以后,直到今日,张勇坚定自己必须亲手制琴,即使一年只能做三十多张,为的就是不出卖本心,不把自己卖给世俗喧嚣的成功。

  “古琴给人带来的精神熏陶,难以言表。”张勇说,斫琴越多,弹奏越多,越悟到古琴的教化作用,越感受到古人在其中倾注的心血力量。古琴是种孤独的艺术,它并非为了娱乐别人,而是追求超越自我。“我想要我制作的琴,几百年后都还能流传世间,以后的人们能通过我的古琴,去了解背后的故事、文化、精神。斫琴十余年,我已深深了解到了这份传承的重要。”张勇说着,手中轻抚的古琴弦回荡出深沉、悠远的余音。(完)

【编辑:李骏】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