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青海高原特色民俗村:用新面貌迎接新生活

青海高原特色民俗村:用新面貌迎接新生活

2020年09月16日 21:3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青海高原特色民俗村:用新面貌迎接新生活
    图为航拍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 马铭言 摄

  中新网青海海南9月16日电(祁增蓓 马铭言)“在易地搬迁之前,我们全家的收入来源依靠我一个人放牛,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现在我个人的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村民项青达杰说。

  现在在兴海县城从事出租车行业的项青达杰,2018年之前还只是一名依靠放牛为生的牧民,以一己之力养活家中的母亲、妻子和三个女儿。“母亲年纪大了,妻子没读过书,我们那里又偏僻找不到其他方法挣钱。”

  项青达杰易地搬迁之前所在的龙藏乡桑什多村和兴海县多数地区一样,山大沟深,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自然条件艰苦,部分村社电、路不通,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滞后,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图为做家务的项青达杰妻子。 马铭言 摄
图为做家务的项青达杰妻子。 马铭言 摄

  2017年,兴海县将易地搬迁脱贫项目与安多民俗文化村同步实施,通过整合各类资源、筹措各项资金,打造了“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依托公益性岗位持续保障,累计安排草管员、护林员300名,人均增收2.16万元。

  2018年10月项青达杰搬进了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住上了96平方米的新房子,他开始在县城开出租车,妻子在民俗村当起了保洁员。“现在妻子每月有1000元的稳定收入,我的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之前孩子上学很困难,现在可以在距离民俗村2公里的县城上学,交通也很方便。”项青达杰的2个女儿还在上小学,两年前孩子和母亲只会说藏语,而今两个女儿却可以给记者当小翻译。

  2017年,兴海县将全县48个贫困村,601户341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集中搬迁至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总投资达2.3亿元,除601户建档立卡户,还集中安置了252户普通农牧民,成为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

图为项青达杰一家人合影。 马铭言 摄
图为项青达杰一家人合影。 马铭言 摄

  另外,记者从青海省扶贫开发局获悉,“十三五”期间,青海省累计投入74.3亿元,全面完成38个县(市、区)、266个乡(镇)、1249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安置农牧民众5.2万户、20万人。

  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村委会主任杨宗泰告诉记者:“我们不只是要通过易地搬迁脱贫,更是要利用民俗村的优势致富。目前我们依托特产合作社的电商直播带货,正在向外销售牧区的酸奶、牦牛肉等,也可以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

  杨宗泰表示,下一步,兴海县扶贫开发局与兴海县藏医院计划在民俗村3公里处打造藏药材种植基地,通过承包药材种类片区、吸纳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致富,迈向小康生活。(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