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2021年01月21日 11:43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新论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中国新闻周刊评论员/闫肖锋

  发于2021.1.25总第982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中国约14亿总人口中,农民比例约为41%,即约5亿人生活在农村,其中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2.5亿~2.7亿人;而美国人口约3.3亿,农民却只有约300万,仅占总人口的近1%。

  未来几十年,中国仍将致力解决城乡问题,一部分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成为城里人,另一部分则仍居住在乡村当农民。于是乡村振兴继精准扶贫之后再次提速。乡村振兴一方面要解决城乡平衡问题,尽可能向农村投入更多医疗、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解决农村留得住人的问题,新农村需要各方力量的加入,也包括新型农民的培养。

  近日,一篇《放弃年薪百万工作嫁入藏区,成都妹子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的报道被热传:成都妹子何瑜娟嫁入藏区后帮周边村民利用抖音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其团队已帮助阿坝州50户贫困户脱贫并惠及农户1500户。事实上,像何瑜娟那样为乡亲直播带货的网红并不在少数。为解决物流难题,2020年,中央财政还拿出50亿元,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许多互联网企业也雄心勃勃进村大办“数字农业”。比如2020年,阿里建成全国5个大型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产地仓),一年可将100万吨生鲜农产品直供全国餐桌。阿里的创举试图让千家万户的小农,跟上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与现代农业对接起来,不仅输出农副产品,还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标准化且高附加值的商品,进入城市销售网络。

  实现共同富裕、农业现代化,靠农村现有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不只是生产效率低、务农收入低的问题。

  最近,30位农业院士、首席科学家,携手阿里数字农业团队,决定共同探索农业高科技和数字技术的结合,以期解决技术关、市场关、效益关等诸多难题,找到最适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比如在山东寿光等地借助摄像头、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的帮助,实现育苗、移栽、培养、采收、包装的全程自动化,人工智能会很快形成大棚蔬菜管理的种植方案,并迅速在相似条件下实现复制推广应用。

  生产者几乎不需要在现场,就可以种地,这是不是很酷?智慧农业通过引进无人化技术、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慧决策等新型手段,真正让新型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新型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是熟练使用最新科技的“新农人”“新农商”。

  除了新资本、新力量的介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有了人才能实现农业升级、智慧农业。乡村人才振兴不仅要关注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要重视“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既要“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也要“搭台唱戏”培育本土人才。既要“资本下乡”,推动城市资本、技术等资源反哺乡村建设,也要“立足本土”,培养新型农民队伍。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即将发布,预计仍会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等难题。毕竟,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对此,世界上尚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中国模仿,这就需要各方力量一齐来探讨和实践。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4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