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内蒙古这些世界遗产超赞!不来看就亏了!

内蒙古这些世界遗产超赞!不来看就亏了!

2021年07月27日 12:42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作者:奥蓝

傻狍子站在草场中,远远地观察着摄影师。管永新 摄
傻狍子站在草场中,远远地观察着摄影师。管永新 摄

  夏季的金莲川草原碧波如海,牛羊成群,游人如织。

盛夏草原平和安逸,时间都仿佛慢了下来。小牛犊正在喝奶。奥蓝 摄
盛夏草原平和安逸,时间都仿佛慢了下来。小牛犊正在喝奶。奥蓝 摄
日前“2021金莲花节”开幕,游客们三三两两聚在草原上,欣赏歌舞。刘长永 摄
日前“2021金莲花节”开幕,游客们三三两两聚在草原上,欣赏歌舞。刘长永 摄
乌云密布下的金莲川草原,风景美如画。奥蓝 摄
乌云密布下的金莲川草原,风景美如画。奥蓝 摄

  7月末正是金莲花大朵绽放、大片盛开的季节,这里植被丰富,狍子、候鸟等野生动物穿梭其中,美不胜收。

看,有一只傻狍子。刘长永摄
看,有一只傻狍子。刘长永摄
看,它跑远了。刘长永摄
看,它跑远了。刘长永摄
金莲花正是盛开的季节,大朵绽放,随风摇摆。奥蓝摄
金莲花正是盛开的季节,大朵绽放,随风摇摆。奥蓝摄
清晨,鸟儿们在天空中盘旋。奥蓝摄
清晨,鸟儿们在天空中盘旋。奥蓝摄

  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就座落在这里,这是一座在史学家口中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相媲美的都城遗址,记录了人类历史中一段重要的文明阶段。

刘长永摄
刘长永摄

  元上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是13-14世纪亚洲北方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百年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具有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草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遗址,其兼容并蓄的城市模式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明代初期废弃为遗址后,完整保存至今。

按照原貌修复的大安阁模型。大安阁最终焚毁于1358年元末农民起义的战火中,元朝11位皇帝中5位在这里举行登基大典。锡林郭勒文化遗产博物馆 供图
按照原貌修复的大安阁模型。大安阁最终焚毁于1358年元末农民起义的战火中,元朝11位皇帝中5位在这里举行登基大典。锡林郭勒文化遗产博物馆 供图
元上都俯瞰图。锡林郭勒文化遗址博物馆供图
元上都俯瞰图。锡林郭勒文化遗址博物馆供图

  如今这里不仅是国家湿地公园——内蒙古正蓝旗上都河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内蒙古官方评选的网红打卡地之一,申遗成功至今累计接待中外游客300余万人。

湿地航拍。刘长永 摄
湿地航拍。刘长永 摄
游人步行在木栈道上,欣赏元上都遗址内的金莲花海。管永新 摄
游人步行在木栈道上,欣赏元上都遗址内的金莲花海。管永新 摄
游客们开启“追星”模式,踊跃拍花。管永新 摄
游客们开启“追星”模式,踊跃拍花。管永新 摄
游客们穿着传统民族服饰,自发地随着景区内音乐载歌载舞。马知远 摄
游客们穿着传统民族服饰,自发地随着景区内音乐载歌载舞。马知远 摄

  行走于元上都皇城遗址内,满眼尽是郁郁葱葱的草原景象,目之所及虽然只有残垣断壁和大型建筑基址,但在导游的讲解中仍可感受其恢弘大气。

人在元上都遗址中,总是显得格外渺小。管永新 摄
人在元上都遗址中,总是显得格外渺小。管永新 摄

  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列入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元上都遗址以其文化融合典范价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如今内蒙古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连绵起伏的土坯遗址,仍可感受当年的雄浑大气。管永新 摄
连绵起伏的土坯遗址,仍可感受当年的雄浑大气。管永新 摄

  元上都申遗已9年,静候于此的自然遗产和所承载的文化都在保护和传承着。作为中国保存相较完整的大型古代都城遗址,建筑遗迹、人文遗迹、草原生态等都是保护的重点,当地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方针,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金莲川草原俯瞰。广袤草原的守护离不开当地的牧民百姓。刘长永 摄
金莲川草原俯瞰。广袤草原的守护离不开当地的牧民百姓。刘长永 摄

  宝力格2010年起就在元上都遗址工作了。据他回忆,申遗成功前,保护是以文物局为主导的单部门进行的;申遗成功至今,这里已逐渐形成了公安、草原监理、当地种畜场等多部门联动,社会积极参与的保护模式,人防、物防、技防相互配合的工作模式日趋完善。

  2019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评估中,元上都遗址获五星最高评级。当地的工作者们说起来都很是自豪。

锡林郭勒盟元上都文化遗产管理局 供图
锡林郭勒盟元上都文化遗产管理局 供图

  行走于遗址的木栈道中,长满花草的土坯建筑遗址上包裹有防护网,周围用木栅栏隔开,监测系统随处可见。

指示牌、防护栏随处可见。奥蓝 摄
指示牌、防护栏随处可见。奥蓝 摄
安置在土坯建筑遗址上的检测装备。奥蓝 摄
安置在土坯建筑遗址上的检测装备。奥蓝 摄
保护网紧紧地把遗址包裹住。奥蓝 摄
保护网紧紧地把遗址包裹住。奥蓝 摄

  2020年,元上都遗址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如今工作人员手机上都安装有app,随时观测动态变化。

监测系统正在不间断地工作着。奥蓝 摄
监测系统正在不间断地工作着。奥蓝 摄
巡逻一圈之后,工作人员正在app上打卡。马知远 摄
巡逻一圈之后,工作人员正在app上打卡。马知远 摄

  “我们对这里的感情太深了。一草、一木、一个小瓦砾都是我们的心头宝。”夏季是元上都遗址游客最多的时候,宝力格和伙伴们每天清晨5点多就来到这里,晚上8点才回家。“这里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也有心里割舍不掉的牵挂。”

宝力格正在工作。马知远 摄
宝力格正在工作。马知远 摄

  在元上都遗址,牧民百姓也是重要的守护人。为保护自然遗产和当地生态,自2010年起,200余牧户陆续搬迁出遗址保护区。340座近现代坟墓被迁走,苗木基地、淀粉厂等被拆除,遗址内公路被关闭,退耕还草面积超万亩。2012年,他们还自发组成了马背文物保护(消防)队,巡护着元上都遗址外围保护区的近3万亩草场。

春季、秋季是草原防火的关键季节,路有积雪,风还大。但人们无怨无悔。宝力格 供图
春季、秋季是草原防火的关键季节,路有积雪,风还大。但人们无怨无悔。宝力格 供图
水草丰美时,人们在巡逻。宝力格 供图(3张)
水草丰美时,人们在巡逻。宝力格 供图(3张)

  自然环境的恢复非常明显。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这里的金莲花一年比一年多,狍子、狐狸、禽类等野生动物也变多了。

盛夏时节的金莲花海。管永新 摄
盛夏时节的金莲花海。管永新 摄
甚至连清晨的蜘蛛网都美得很别致,挂满了露珠。很受摄影师们的欢迎。奥蓝摄
甚至连清晨的蜘蛛网都美得很别致,挂满了露珠。很受摄影师们的欢迎。奥蓝摄
夏天这里就是各种野禽的乐园。管永新摄
夏天这里就是各种野禽的乐园。管永新摄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元上都遗址,一年四季都很美。

晨雾飘渺中,元上都遗址仿佛静止于时间长河。管永新 摄
晨雾飘渺中,元上都遗址仿佛静止于时间长河。管永新 摄
金黄的草原、映照着蓝天的湿地景观、策马奔腾的牧民,仿若一幅油画。管永新 摄
金黄的草原、映照着蓝天的湿地景观、策马奔腾的牧民,仿若一幅油画。管永新 摄
狍子徜徉在金黄色的草场中,自由而惬意。管永新 摄
狍子徜徉在金黄色的草场中,自由而惬意。管永新 摄

  不少牧民如今还是元上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参与遗址核心区的日常维护,被一年四季的户外工作晒得黢黑。

牧民齐力格尔如今是遗址保护大家庭中的一员。马知远 摄
牧民齐力格尔如今是遗址保护大家庭中的一员。马知远 摄
为了防止晒伤,工作人员全副武装。奥蓝 摄
为了防止晒伤,工作人员全副武装。奥蓝 摄

  “这份工作很辛苦。夏天雨水多太阳大,春秋风大,冬天雪大天还冷。” 苏日特勒图就是其中之一,他如今是保护中心摩托车巡逻队的一员,笑容质朴,不善言辞。

  如果来到元上都遗址,锡林郭勒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打卡地。作为元上都遗址的配套展示工程,博物馆于2016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锡林郭勒文化遗产博物馆外景航拍。博物馆供图
锡林郭勒文化遗产博物馆外景航拍。博物馆供图

  元上都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汉白玉螭首、琉璃兽首、勾栏滴水、灰陶瓦当……在这里,昔日上都城的繁华景象在这一砖一瓦,一柱一石中徐徐展开。

李熙敏是一名讲解员,她的日常就是一遍一遍梳理这里的文化积淀。马知远 摄
李熙敏是一名讲解员,她的日常就是一遍一遍梳理这里的文化积淀。马知远 摄

  目前,第44节世界遗产大会正在福州进行,全球40多个项目出征申遗。在业内人士看来,“世界遗产”的荣誉很重要,意味着更多的关注、更大的投入和更完善的保护。

  元上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编也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地人对元上都遗址的期许也很高,毕竟这是内蒙古境内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元上都申遗刚满9年,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刘长永 摄
刘长永 摄
【编辑:王诗尧】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