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一杆秤记录古镇变迁 耄耋老人七十年坚守木杆秤技艺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1日 16: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解说】一幅经年带锈的老花镜,一顶灰色毛毡帽,一件深蓝色工服,一把简朴的车钻。近日,在位于浙中平原的兰溪游埠古镇上,记者见到了现年83岁的木杆秤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招福,现场领略手工制秤技艺。

  【解说】吴师傅祖上三代都以制秤为生,他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木杆秤,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一张堆满工具的木桌后,坚持手工制秤,不想这一干就是70年。吴师傅说,一把好秤最重要的就是要称得准,差一分一毫都不行,这取决于制秤的第一个步骤——定位。

  【同期】制杆秤匠人 吴招福

  这里是一斤,一斤是500克。这里是三斤。

  【解说】将秤悬在平行梁上,两头挂上不同重量的秤砣进行定位,待两端平衡,用刻刀在杆上做下记号。根据记号在杆上分出精确的度量格。

  【现场声】制杆秤匠人 吴招福

  要把分量分出来,半斤半斤分出来。这里是一斤,一斤半,两斤,两斤半,三斤,三斤半,四斤,四斤半,五斤,五斤半,六斤,七斤,最重要是这个分度,秤准不准就看这个了。

  【解说】分好了格,接下来就要做秤花,又叫钉准星。

  【同期】制杆秤匠人 吴招福

  现在在钻孔,孔钻好了,再把铜丝放进去,用刀拉断,孔钻得不好(铜丝)会掉,秤心会掉,那时候做手艺都是从小就学了,从父亲和祖父手上学的。

  【解说】用车钻在杆秤上钻出均匀小孔,再将纤细的铜丝嵌入一毫米左右,用锋利的锉刀快速锉断,银色铜丝的横截面留在杆面上,形成了一个个精致的秤花。这道工序,考验的是制秤师傅的眼力和巧劲。孔钻得太大,铜丝易掉,锉刀方向力道不对,铜丝无法割断。

  【解说】秤花钉好后,用水石打磨光滑,接着要安秤钮、包铜皮、涂清漆,在杆秤和秤砣上系上手提线,一道道工序后,一把手工杆秤才算真正完成。

  【同期】制杆秤匠人 吴招福

  做秤做了有七十二三年了,做手艺要干一行爱一行,别的行当我也干不了。

  【解说】随着磅秤、弹簧秤、电子秤的生产和广泛应用,传统木杆秤早已失去旧时的优势,因制作工序多,工艺要求高,制秤技艺面临濒危。然而在吴师傅看来,七十多年的坚守,铺子中大大小小的杆秤早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记录着千年古镇中百姓生活的发展变迁。

  【同期】制杆秤匠人 吴招福

  这个秤可以秤五六百斤,以前农家用来称猪的,比这个小一点的秤也有,这个可以秤200斤,农村里可以秤粮食、秤水果都用的到。这个可以秤30斤,农家用来称小的东西。这个是称一两半两的,用来称昂贵的东西。

  【解说】从半世纪前人们家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到如今复古精致的非遗艺术品,老街上这家吴记衡器店坚守近一世纪,店中顾客也从镇上百姓逐渐变为五湖四海的观光游客。吴师傅说,自己儿子现在也在学习制秤技艺,希望把这门老手艺代代传下去。

  范思忆 浙江兰溪报道

责任编辑:【刘羡】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