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孔祥东:对生命的共鸣让音乐“无问西东”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3日 20: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同期】从17岁登上国际音乐舞台、连续两年成为国际钢琴大赛最年轻获奖者而蜚声乐坛开始,孔祥东创造了属于中国钢琴家的数不清的“第一”,被西方媒体盛赞为“一个世纪只能出一到两个,真正能激动人心的天才钢琴家”。

  于孔祥东而言,音乐如生命,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超越东西方之别,既可兴至曲成地表达此刻此景,又必然以包容之态引发全人类的共鸣。

  在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前,坐在钢琴边的孔祥东便来了灵感,手落乐起,黑白跃动间,即兴之作铿铮流淌而成。

  【演奏现场】

  【同期】著名钢琴家 孔祥东

  我更喜欢捕捉瞬间的、刹那间的每个人给到我的灵感,甚至我自己体会到的,生命当中的所有的瞬间万变的一些现场感。

  【解说】在孔祥东看来,音乐此般强大的延展性源于其极大的包容性。1994年孔祥东初到洛杉矶,遇到意大利国宝级作曲家乔吉奥·莫罗德尔。两人相处十几年,数度合作,包括《爱你一万年》、2008年奥运歌曲《Forever Friends》等。但很难想象乔吉奥·莫罗德尔几乎不认识五线谱。

  【同期】著名钢琴家 孔祥东

  也就是认识他的契机,他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因为作为一个电影作曲家,他的成长经历非常有意思,他几乎不认识五线谱,他怎么作曲?他就哼哼唧唧,然后旁边几个小助手把他哼哼唧唧写下来,写下来以后就在他家的电脑房里,把他的灵感马上谱成曲给他听。他就凭他耳朵,这个好听不好听,凭着直觉的灵感,跟着心走的那种,人家也是得了三次奥斯卡金像奖。

  【解说】即兴演奏如一条人生小径,唤引孔祥东去探索音乐在传统钢琴演奏之外的无数可能性,甚至帮助他度过自2008年起的八年抑郁期。

  18岁,孔祥东赴美留学,24岁,他组织策划“海外中国名家演奏团”回国演出,成为建国以来最有规模的归国留学生团。让音乐根植传统文化又“无问西东”成为他不变的使命。

  【同期】著名钢琴家 孔祥东

  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个很抽象的艺术,如果我们不让自己具备更加深厚的文化功底,不用具象艺术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内知的话,那么我们的抽象的表现方式也会是贫乏和苍白的。所以我觉得,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在很具象的中华文学,对于文字的探究当中,能得到一些对我们自己文化传承的一些真谛的理解,而这个理解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浪费的,它一定会最后折射在我的钢琴的琴键的触摸上,一定会反映在我所有的创作灵感的体现上,也一定会传达给所有的聆听者。

  【解说】在孔祥东看来,钢琴、音乐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着玄妙的契合点。

  【同期】著名钢琴家 孔祥东

  7个白键,5个黑键,5个黑键恰恰就是我们中国的5声音阶,然后因为是7个白键加5个黑键,它是12音,所以在音乐上我们叫做12音体系,那么12音很有意思,它就有24个调,12个大调,12个小调,所以24个大小调正好应对我们的24节气。所以我就在想我一定会去尝试用24个大小调来谱写我们的24节气当中的那种感觉。

  【解说】孔祥东认为,中国有非常强大的文化传统和基因,构成了中国音乐文化自信的“底版”。

  【同期】著名钢琴家 孔祥东

  音乐不只是音乐,音乐的背后是文化。我们有自己非常强大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基因,但光有这些基因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面向大海”,去拥抱所有人类精粹文化的这些元素,组合到我们自己身上。就像我弹琴即兴创作,一出手就有中国元素在,因为怎么改变都改变不了我身上流淌的血液,怎么样改变都很难抽走我音乐当中的元素和脉动,这是一样的。然后我真地更希望我们涌现出更多的创作者,创造更多的具有时代感的能站上世界舞台的音乐,能够让我们中国人的心魂所想、所思、所感,通过音乐这个桥梁走入世界人民的耳膜,来通过他们的耳膜走进他们的心里。所有的作品累积起来,当成为一个丰碑的时候,人家就会仰望你。

  记者 樊中华 徐银 康玉湛上海报道

责任编辑:【吉翔】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