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琅琊郡遗址约20平方公里 居民多为外地移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古琅琊郡遗址约20平方公里 居民多为外地移民
2008年12月31日 14:01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发表评论

  近日,中美联合考古队在胶南考古,初步发现了古代琅琊郡的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曾是一个繁华的大都会 。而以琅琊郡为中心的古代居民,多是外地移民而来,据考证,现在的居民大部分是明代移民的后代。

  -越王勾践迁都琅琊,随军家属、奴仆、工匠等总数在万人以上

  秦汉以前,就有越国迁都琅琊的史实。《越绝书》、《吴越春秋》、《水经注》等古籍多有记载。越王勾践迁都琅琊,随军家属 、奴仆 、工匠等总数在万人以上。筑琅琊台、修军港、建兵营 、起宫殿,将琅琊建成春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越王迁都到琅琊后,带来的大量移民和军队就安排在琅琊城附近。在琅琊镇甸王家村西北二华里的高坡上,有七座大小土丘,相传为越王冢。《诸城县志》载“(琅琊)城西北于家老岭多古墓,相传为越王冢”。越国人在此居住生活、繁衍后代,带来了南方江浙一带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耕种方法、工艺技术等。推进了古琅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秦以后,作为秦之东方大港和航运中心,琅琊成为秦始皇东巡的主要目的地及徐福东渡日本的起航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11年间,先后5次出巡,3次到了琅琊。其中,始皇帝二十八年到琅琊居住三个月,迁徙3万户居民到琅琊台下,并免除徭役12年,修筑琅琊台。以每户5口人计,3万户就是15万人。

  -元明时期,倭寇 、灾害等原因使人口锐减

  公元前70年(即西汉末年),琅琊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和大的饥荒。随后这一带地区人口稀少,琅琊郡府都先后东迁,后迁至临沂,琅琊不再是山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汉隋时期,因为滨海卤泽密布,成为山东最大的产盐区。唐至北宋,海运兴隆,境内港口既是来往高丽的要地,又是运粮重要口岸。人口日渐兴隆。这一时期发生了不同规模的人口迁移 ,据《胶南县地名志》载:唐末大珠山宅科夏氏迁来。宋末魏姓从云南迁王台镇魏家岛耳河立村。漕汶张氏的先世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北宋元祐年间自南直隶清河县迁至王台漕汶居住,自明代起渐为显赫门第,自其七世至二十一世,先后出进士4人,贡生39人,举人14人,康生为漕汶张氏之二十四世孙。清代高凤翰《题张氏元佑书屋》诗云:“元佑老屋方百年,屋前松柏高参天。当时缚茅竖土壁,非有殊作留坚完。子孙聚族関人代,前明已隔辽金元。”漕汶张氏兴衰可见一斑。

  据史书记载,元代战争连绵十余年,蝗虫、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倭寇屡掠沿海,多种灾害使人口锐减,户口耗损严重。当时胶州湾西部沿海地区,倭患迭起,所到之处,烧杀掠夺,洗劫一空,沿海居民被迫迁移内陆。胶南市的灵山湾在唐宋时期还是重要的港口,可到了元末就变得人迹罕至,据《灵山卫志·建置序》载“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子时或出没其间,不过一二野人耳。”

  -现住人口大部分是明代移民后裔

  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朱元璋即位后,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大兴屯田。明洪武二年,朝廷开始组织大量移民,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十余次,共向山东、河南等地移民数十万人。纵观移民史,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明初,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在青岛西海岸(现胶南市、黄岛区)有半数以上的村庄建于明代,而现住人口大部分是明代后裔。这些移民多数来自安徽、四川、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据有关部门统计,在胶南市1000余个行政村中,有278个村从江苏迁来,有 242个村从江西迁来,有4个村从安徽迁来,从四川、河南分别有 3个村迁来,有 2个村从陕西迁来,也有一些村从河南、福建、云南和山东其他州县迁来。

  移民,这种跨区域的大规模人口迁移,起因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缘于不同的社会阶段。有的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人口锐减,或者由于社会变革,战争频繁致使民不聊生,诸多社会因素的风生水起,促使移民成为社会转型或动荡期的产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移民对社会的推进和促动是巨大的:在区域人口迁移 、补充、置换、交流中,带来了文化思想习俗的新变化。同时,移民又推进了生产技术、技能和科学知识的传承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革新和发展。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在我们生活的这片移民后的土地上,孕育了许多兴旺发达的家族和人杰。

  文/王金山

【编辑:张中江
登陆/注册          匿名评论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