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探访贵州毕节海雀村 感受毕节试验区三十年巨变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9日 12: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解说】海雀,在彝语中意为“湖水灌注的地方”,地处贵州省毕节市,海拔2300多米。然而,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少数民族村寨,上世纪80年代曾经以“苦甲天下”而被世人所知。

  【同期】海雀村党支部书记 文正友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雾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

  【解说】这段流传的顺口溜,就是海雀村当时极度贫瘠的真实写照。11月17日,记者走进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白墙青砖的黔西北民居里,98岁的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端坐在火炉旁与儿子儿媳一起烤火取暖。30多年前,安美珍一家4口人,只有3只碗,挨饿是常事,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断粮的时候,人畜混居现象普遍。如今的日子是越过越好。

  【同期】安美珍之子 马正安

  生活这几年可以的,都是政策好。

  【同期】安美珍儿媳 张付美

  我们一年比一年好,一年喂两头猪。

  【解说】海雀村发生的变化离不开已逝老支书文朝荣,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海雀村民植树造林,经过3个冬天的苦战,共植树12000亩。此后10年,文朝荣一直带领村民分批次继续植树。1995年,海雀村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

  【解说】在海雀村里有一个海雀展览馆,面积1200平米,共分为三个展厅,包括苦甲天下、春风化雨、艰苦奋斗、海雀新姿、精神不朽等五个部分,展厅中充分利用了现代展陈技术,形态逼真地展示了曾经的海雀村生态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饥寒交迫的历史;同时,展馆内通过实物、照片与真实事迹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的30年,海雀的发展变化。在展馆的第五部分精神不朽展厅内,有一处按照1:1比例复原的文朝荣与村民种树的情景,再现了海雀人植树造林的艰苦生活。

  【同期】海雀村党支部书记 文正友

  他发现我母亲凑得有几十个鸡蛋,是要拿给我家在月子里的二妹吃的,看到百姓们种树,他也很心疼,那个时候是饿着肚子种树,他就想到把这个鸡蛋煮了拿去分给老百姓们一个人吃一个。

  【解说】文正友从父亲文朝荣手里“接棒”,已经为海雀奋斗了14年。植树造林让海雀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探索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

  【同期】海雀村党支部书记 文正友

  我们一定要把这片林子管好,有了我们生态的改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产业,种了苹果,还有食用菌大棚,我们蛋鸡养殖场,还有我们毛衣厂,所以全村老百姓的生活得以改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说】在海雀村复原区,记者看到了从上世纪80年代的杈杈房、茅草房到后来的土墙房,房屋的不断改变见证了海雀的不断发展。

  【同期】海雀村党委组织委员(海雀、花泥、老街三支部合并为海雀村党委) 赵玉凤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民居住的杈杈房,杈杈房就是用几根简易的木棒搭着,然后上面盖有茅草,刮风下雨的时候,大风一起就会很轻易把房屋掀垮了,随着海雀村的发展,海雀村民的生活条件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以前的杈杈房、茅草房,到了眼前的土墙房,对于保暖还有抗风雨的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

  【解说】现在海雀村民们普遍居住的是2010年前后修建起来的两层楼的黔西北民居,一些村民还办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同期】农家乐老板 张玉巧

  农家乐也开起了,房子又修好了,车子也买起了,我们很幸福,过得很好的,越来越好。

  【同期】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党委书记 詹以香

  海雀的发展变化得益于我们各级各部门的帮助和我们统一战线的帮扶,也得益于文朝荣老支书的坚守,使我们海雀村的群众过得越来越幸福。

  赵万江 石小杰 贵州毕节报道

责任编辑:【刘羡】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