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政策“退潮”后 车市将会驶向何方?

2011年01月12日 13:18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先是来势汹汹的北京限牌,后有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偃旗息鼓,紧接着汽车下乡、以旧换新两项惠民政策同时驶向终点。新年伊始的中国车市,政策调整已由两年前的“刺激引导”逐渐收缩为“适度从紧”。透过这些政策的更迭,我们已经看到政府对当前全国上下“堵”成一片的隐忧。北京限牌之后,示范效应已经显现。广州、成都等城市陆续准备加入治堵行列,而更多的国内一线城市正在观望、研究对策。

  围“堵”之下,中国车市能否依然像过去两年蓬勃发展,成为新年行业一大看点。政策“退潮”后,车市将会驶向何方?

  车市现状>>疯狂增速难以持续

  在2009年以接近1400万辆的业绩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后,2010年的中国车市产销总量实现了巅峰之上的突破,产销逾1800万辆。

  国家政策的巨大影响力在过去两年显露无疑,可汽车暴增带来的空前压力也让社会无所适从,国内一二线城市无一幸免沦为“堵城”。以首都北京为例,目前汽车出行低于每小时5公里的已占44%,轿车龟速甚至抵不上一个正常人步行速度。而在省城济南,早晚上下班高峰,拥堵的景象也让车主苦不堪言。

  据工信部预计,按现有增速,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仅这2亿辆汽车所需汽油(柴油)就已超出3亿吨,大致需要4亿吨石油来炼制,相当于2009年全年的石油消费量。众所周知,石油消费并不仅限于汽车。有人计算,如果中国人达到美国现在每四个人三辆汽车的水平,那就需要把现在全国所有的稻田改造成停车场,用来停放新增车辆。

  无论是道路成本、资源环境压力,中国社会显然都无法承受一个汽车社会的到来。以北京为首的限牌政策虽然无奈,但却是必要之举。

  业界观点>>“车市还是让人乐观的”

  中国汽车厂商来说,无论是主机厂高层领导,还是各终端4S店负责人,均对车市保持乐观。

  东风日产执行副总任勇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民不用攀比美国人,但至少要过上巴西人的汽车生活吧。”按照每千人汽车保有量计算,巴西已经达到100辆左右,而中国仅仅在50—60辆之间,这个数据大抵等同于1917年的美国和1964年的日本。任总由此预测,中国汽车行业的前景依旧光明。

  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则认为,中国当前的汽车拥堵,并不是因为汽车保有量过大,而是因为汽车过度使用。“我们现在很多车主,两站公交车的路,非得每天开车上下班。正是这种对汽车的过度使用,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汽车发展到一定程度,作为城际间交通工具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市内交通工具。它更多的作用应该是在周末和节假日郊游或者探亲。

  在当前中国,汽车除了作为交通工具外,还是国人富裕生活的象征。像曾经的电视机、电冰箱涌入普通家庭一样,等到大家生活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后,总会用具体的财产来表达。汽车正在成为小康社会富裕财产的表达方式。丁磊由此断定,“任何限制政策也改变不了中国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中国汽车尽管在一线城市受到限制,但是在广大的地级市、县乡区域,增长仍然是未来长期的主旋律。

  前景展望>>新车仍然充满诱惑

  作为年度最后一个大型车展,第八届广州车展,或许能够让我们感受到2011年车市的走势。30辆概念车向观众和媒体展示了行业发展的未来诉求,而45辆新车则表达了各大厂商2011年的宏图壮志。其中合资品牌自主车型、自主品牌高端车以及明星车型的换代新车,让现场观众和持币待购的网友们目不暇接,欲望无限。

  广州本田理念品牌、东风日产启辰品牌的先后发布,已经奏响了合资自主品牌进军车市的号角,它们将再一次发起对自主品牌的进攻。以吉利、奇瑞、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除了保证自己的固有地盘不能失手以外,还要坚定不移地走高端路线,尽早地树立中系高端车的形象。

  车型方面,上海大众新POLO、东风日产新阳光、北京现代瑞纳两厢、广汽自主车型传祺等新车,均被视为足以改变细分市场格局的重量级车型。东风日产新阳光价格公布之后,济南订单一周内过百,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以这几款车型为代表的入门级轿车,能否吸引80后购车群体,是2011年车市一大看点。

  去年以来,车市各大细分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SUV、MPV等细分市场的异军突起,尤其引人注目。自2002年井喷以来,中国车市已经高速发展了七八年时间,第一代车主的换车潮也将在最近一两年出现。SUV、MPV等休闲旅行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车市增长点,值得我们期待。(王士强)

参与互动(0)
【编辑:魏巍】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