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南方战略之后 大众汽车密谋“西部大开发”

2011年11月24日 08: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广州车展前夜举办的“大众中国之夜”,俨然是大众汽车“南方战略”的成果发表会。而在南方战略之后,大众的下一个目标已经投向了西部。据了解,大众已携合资企业在西部多个省市进行调查,并有意在西部建厂,其在华格局版图即将正式揭开。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倪凯铭表示,自实行“南方战略”以来,大众在华南市场的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12%增至今年的15.8%,但这一份额与大众在全国18%的平均值还有2个多百分点的差距。他同时表示,大众已经在“南方战略”的第一个目标市场——香港取得了成功,已经成为当地市场的第一。

  2009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广州发布“南方战略”,并在4个领域确立了发展目标:首先,在销售和营销方面,大众要在这片历来由日本汽车品牌主导的地区提升市场表现。其次,在客户和服务方面,大众宣布升级整个南方地区的经销商网络,以提高客户满意度。第三,在产品与技术方面,大众决定推出更多应用最新技术的创新车型,以满足南方地区的客户需求。最后,为了贴近客户,大众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设佛山工厂。倪凯铭称,佛山工厂的建立正是大众对南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承诺。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苏伟铭表示:“一般人谈到企业战略的时候都是遮遮掩掩的,其他企业很惊讶我们为什么把数据都给媒体了,事实上我们只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我们知道每一辆车在南方卖得好不好,每一天我们都在看数据,看价格和库存,因为我们的系统比较严谨。”

  苏伟铭认为,从产品上说,有TSI+DSG这样的技术和高尔夫、途观这样适合南方的车型,就可以完全支撑“南方战略”。“记得2009年的时候,我们搞市场研究的把中国分成东南西北。在北边我们是第一,比平均水平高很多,与第二的差距很大;在东边我们是第一,比平均水平高一点,与第二名通用的差距不太大。在西边我们是第一,但是市场份额在我们全国的平均线之下。特别是南方市场,不仅在平均线之下,也不是第一。所以我当时就提出,要么放弃这个地方,要么就把最好的资源投放在南方。要进入南方,一定要在这里盖一个厂,布一个点。”

  苏伟铭表示,开发南方市场是大众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而西部战略也同样值得考虑。“最近有媒体报道我们在乌鲁木齐等地建厂的消息,事实上我们不只看了乌鲁木齐,还看了很多西部地区,也做了比较,目前管理层还没有作出任何决定。如果真正讲一个战略的话,并不只是在那里建一个厂那么简单。”

  2011年前10个月,大众在华交付汽车达到189万辆,在中国整体市场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14.8%的稳定增长。“去年圣诞节的时候,我们当时正在放假,但是北京突然推出限购政策,很多记者来找我,说天要塌了,北京不让买车了,当初大家对中国的车市非常悲观,但我当时非常乐观。”倪凯铭说,从今年来看,整个轿车市场的销量可以达到9%~10%的增幅,而去年是15%左右,事实上,在市场预测较为悲观的情况下,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反而增加了。

  “为什么我有这样一个乐观的态度,是因为中国政府一直能在经济基本面、宏观调控方面保持稳定。比如说通货膨胀,过去CPI居高不下,现在也被拉下来,大家天天念叨的房地产泡沫也有破裂迹象。”倪凯铭表示,目前中国每百人的汽车保有辆才7辆,保有量还比较低,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级城市,问题比较多,所以不得不采取限购的方法。但是中国还有数百个中小城市,依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希望实现自己拥有家庭轿车的梦想,这个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在倪凯铭看来,中国汽车增长的势头不会变,未来将在很长时间内维持8%~10%的增长。相信倪凯铭的信心更多来自于大众曾经缺失的南方市场如今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开发西部市场的迫切愿望。保守预测,2015年,当大众如愿实现全球1000万辆销售目标时,中国市场至少也能贡献300万辆的销量。时至今日,在南方市场已成功渗透日系车拥趸阵营的大众,其未来目标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扎根西部,让尚未形成品牌忠诚度的西部消费者,也能将大众作为印象中的首选品牌。对于志在必得的大众来说,这并不是难事。(王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