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室内环境标准“难产” 专家表示有点无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汽车室内环境标准“难产” 专家表示有点无耐
2010年01月21日 11: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去年11月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的《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已过截止期,这也意味着这个酝酿五年多的“汽车室内环境标准”离实施又迈进了一步。标准编制组表示,标准的实施既保证车内乘员安全的环境空间,又能对我国汽车业及汽车内饰行业的发展起到规范作用,促进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因车内室内环境引发的矛盾并不少见,有时甚至对簿公堂也无法解决。

  尽管问题很明显,但标准的制定过程却并不顺利,甚至有点“难产”。为何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车内空气污染控制的标准法规,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试验研究和验证。而汽车的使用环境和条件又变化太大,很难有一个具备可比性的内外部检测环境。

  专家如此解释不无道理,然而“难产”原因可能远不止于此。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和内饰供应商技术水平无法适应标准才是问题的关键。车内空气质量状况与车辆制造工艺和零部件种类有直接关系,影响较大的有汽车仪表台板、门内饰板、地毯、顶棚、汽车线束、座椅总成等。车内空气污染主要原因在于,汽车生产企业和装饰企业在设计、生产汽车和提供汽车装饰服务时,不断提高车厢密闭性,使车内空气污染物更容易聚积而产生污染;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用一些质量不高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劣质材料,加剧了车内空气污染。

  标准编制组也表示,车内空气质量的“祸根”一般是在车辆生产过程中种下的,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已经很难消除,而且汽车消费者一般也不可能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不难想见,如果标准真的开始全面推行的话,我国国内的汽车生产企业肯定要遭受巨大的冲击,这本身与国家支持汽车产业的大方向也是不相吻合的。事实上,尽管标准的草案已经出台,但一些业内人士对标准能否尽快实施并不抱太殷切的希望,原因在于标准草案中关于标准的实施方式也还存在着矛盾之处。草案在前言中明确说明了本标准是自愿 采 用 的 , 编 写 工 作 组 也 建 议 这 个 标 准 属 推 荐 性的,但标准草案的封面代号却是强制性标准代号。“ 强 制 执 行 ” 还 是 “ 推 荐 执 行 ” 依 然 还 是 未 定 之数,这也充分说明了标准实施的难度。

  然而,不管有着怎样的难度,也不管“强制”还是“推荐”,从“以人为本”、对车友身体健康负责的角度出发,标准的尽快实施迫在眉睫。业内人士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以标准的实施为契机,加大相关环保标准的宣传力度,引导汽车生产厂商生产出完全合乎环保标准的车辆,从而推动国内汽车产业的一次飞跃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是车辆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就得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变革,并兼顾经济可行性来解决。要在车辆制造过程中预防污染,切断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发生源。在车辆制造出来之后再去治理污染的方式不适合汽车这一特殊商品,而且其治理效果极其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角度出发,引导汽车企业正视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认真对待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并切实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对车内各种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定量分析,找到污染物的发生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替换、升级等技术措施;零部件生产企业应根据汽车企业治理污染 的 要 求 , 选 择 适 当 原 材 料 , 改 进 生 产 工 艺 。 当然,对于企业积极地适应标准要求进行技术改造的行为,政府部门应给予资金与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帮助企业度过阵痛期,迎来新的发展。

  在对企业进行引导的同时,标准的作用发挥还有赖于广大汽车消费者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要有环保意识,在选择车型时不但要考虑其性价比,还要将汽车室内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此一来,市场的需求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生产企业,企业就必须要作出改变,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期待标准的尽快实施,更期待标准带来的环保要求能推动产业的进步。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