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汽车市场增长率将先快后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今年汽车市场增长率将先快后慢
2010年01月21日 11: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2010年汽车市场促进政策的逐渐明朗化,今年国内汽车市场走势如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日前,在“2009年12月汽车市场及政策研讨会”上,多名业内人士就此进行了讨论和解读。

  汽车市场增长率将先快后慢

  多数业内人士对于今年汽车市场促进政策的判断是,国家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基调未发生改变,购置税政策微调对汽车消费的负面影响有限,以旧换新在补贴力度加大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政府在拉动汽车消费的同时,还在推动结构调整、保护资源和环境。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受购置税优惠“缩水”影响,小排量车市场可能将出现部分萎缩。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贾新光预测,其增幅将减少50万辆。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说,今年汽车市场的增长率将会是先快后慢,2009年汽车生产厂家的利润倍增已成定局,为争夺年初市场,产销趋于平衡的车型让利幅度会加大。

  此外,以旧换新的力度加大成为拉动汽车销量的另一股力量。益普索咨询公司上海分公司汽车研究主管张晓雄说,2009年汽车以旧换新单车补贴标准为3000元至6000元,远低于二手车残值;与此同时,旧车淘汰和报废机制不完善,现行《汽车报废标准》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除北京等个别区域政策效果明显外,其他地区实施效果不佳。今年补贴力度的加大有望使以旧换新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加快国内老旧汽车的报废力度。

  汽车金融或将步入正轨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的汽车金融业有望在今年步入全面发展的轨道。

  张晓雄指出,现行汽车消费贷款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在车辆抵押和登记、违约处置等诸多非金融环节方面法规保障不力,束缚了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同时,失信惩戒机制缺失,挫伤了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二是手续繁琐且成本高抑制了消费者贷款需求。

  还有专家表示,汽车金融公司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2009年9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允许符合条件的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的相关公告,但即使扩大了融资渠道,成立条件的苛刻和业务范围的限制仍是汽车金融走向成熟的门槛。

  张晓雄建议,加快推进《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向《汽车贷款管理条例》的转变,对资信调查、信贷办理、车辆抵押、贷款担保、违约处置等汽车消费信贷全过程实施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同时,要在车贷期限、额度、抵质押方式、首付款比例及利率标准等方面,实行更加灵活的激励政策。

  汽车消费政策重在落实和完善

  据环保部污染防治司介绍,目前全国有黄标车1800多万辆,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11月24日,汽车以旧换新全国申请补贴老旧汽车仅有6990辆,如此巨大的差额表明“以旧换新”将不得不是一项长期任务。

  据了解,在旧车淘汰报废过程中,拆解企业存在着能力不够、回收中存在污染和效益不高等问题。目前全国符合资质的拆解企业仅有478家,下一步急需改造提升这些拆解企业的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商务部近日在部署2010年工作任务时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汽车以旧换新相关政策,鼓励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完善回收服务网络,提高回收拆解水平和服务水平。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于元渤分析指出,2009年汽车销量呈现“井喷”增长是得益于在汽车市场促进政策刺激下,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购买力充分释放。但同时必须看到,国内汽车市场仍然不够成熟,消费者跟风扎堆购买现象明显,2010年的部分需求已在2009年被透支,所以2010年汽车销量增幅将有所回落。

  张晓雄表示,随着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和完善,汽车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对于2010年的车市,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态势长期不会改变,虽然很难出现2009年40%以上的增速,但仍可以期待一个比较合理和健康的增长速度。

  一些业内人士提出,当前的汽车市场促进政策多为救市应急之举,仍具有不可预测性,对于厂商来讲,将会产生预测上的混乱以及生产安排上的困难。

  国内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员张志勇建议,要避免汽车市场因为政策的转变或者退出而造成市场的动荡,必须将短期不可预期的政策转为长期的可持续性的政策。比如,购置税政策可以考虑从促进小排量车型的基础上,实行结构性的税收政策使其长期化;以旧换新政策也可考虑在新能源汽车上长期实施,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汽车金融政策,可以逐步推出以消费信贷为主体内容的系列刺激措施。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