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中国汽车企业重组路在何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广州日报:中国汽车企业重组路在何方?
2009年02月23日 13:24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重组,我们需要

  在国家汽车兼并重组办法尚未正式出台之前,业内已经普遍泛起一片反对之声,一种非常主流的声音就是:中国汽车市场有其自身的特色,国外兼并重组的办法未必适合中国,因此“兼并重组,国内汽车企业应该慎重行事。”实际的情况又如何呢?从国内汽车业实际的情况和国际汽车发展的方向看,我认为重组,我们需要。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中国汽车业目前呈现的山头林立、企业规模散乱差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粗略统计一下,中国目前的整车企业达到130家以上,数量之多几乎相当于欧、美、日、韩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几倍有余,2008年,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年产销汽车也只有区区100多万辆,如果再抛开其中合资企业的产量,属于自己的汽车产量就更少;而在前十名之外的120多家中国车企,去年全年的总产量也只有100多万辆,平均每家企业的年产量还不到1万辆。

  其次,自从1997年中国汽车的“黄金十年”开始发轫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新来者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加入中国汽车产业的大军中来,很多新来者,一缺少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二缺少足够的资本和技术积累,盲目上马,只赚热钱,这直接加剧了这个行业的竞争力度,让一些有志于长远发展的大企业也只能疲于奔命地应对市场此起彼伏的价格战和成本战之中,使得整个产业的研发和运营效率都极其低下,这样的产业,当然需要整合。

  第三,从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上看,我们的汽车产业经过这十几年来的发展,事实上也已经站到了行业整合的前夜,整合已经成为必然。

  在全球化时代,像汽车这样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集团化运营是个毫无争议的事实。可以说,没有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汽车产业也将在即将到来的某一个节点,开始一场规模浩大的内部产业整合之旅,并伴随着这场内部整合的完成,正式登上国际竞争的大舞台,这场危机只是让我们正在踌躇不决的整合稍微提前了一点,而危机带来的一些企业的价值缩水和市价回归,更是给大的玩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整合机遇。可以想象,经过全球股市过去一年的巨幅震荡,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其价值已经基本完成了向正常状态的回归。我很奇怪,我们为什么不能抓住这个绝佳的机遇,提前进行迟早会进行的产业改革呢?

  我相信,未来两年,中国汽车产业整合的浪潮肯定会大规模地出现,而在这场浪潮之后,中国汽车产业登上国际舞台的前途,也将更为光明。

  练好内功是关键

  早在去年底特律出现疲态之时,有业内人士鼓吹中国车企去底特律“抄底”。所持理由无非美国车企资源如何优势,人才如何丰富,价格如何低廉之类,可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及企业却似乎无动于衷。每每记者问起此事,企业领导总是一副谨慎的样子,表示“抄底需要勇气”。

  今年初,相传菲亚特即将入主广汽,北汽将整合长丰、福汽,又有上汽、长安争夺沃尔沃之说……企业联姻的绯闻一个传得比一个凶,看得人眼花缭乱,汽车版简直比娱乐版还八卦。

  据悉,继1月中旬出台《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的五大内容后,相关细则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中。据了解,细则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项为鼓励汽车产业重组和兼并。这个新闻一出,更是引发了大家对汽车业大举调整的猜想。中国要组建世界级的汽车集团?底特律将在中国被复制?中国也将出现如通用、大众之类的全球性汽车集团?这些问题,都伴随着这条消息一并而出。

  可是,我们也同样看到,全球几乎所有的厂家,都对2009年车市充满了犹疑和恐惧。对情况相对良好的中国而言,专家们也不敢夸下海口,大多认为今年车市销量顶多能比去年增长5%~8%。

  如此情形之下,汽车企业谈整合,就十分合时宜了。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大家鼓着劲儿卖车,政府只加强管理;到了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业唉声叹气一片之时,政府就该出手进行调整了:整合优势资源,淘汰不良资产,让强者更强,让弱者跟上,是政府对汽车企业进行调整的最主要的初衷。

  事实上,中国汽车业的重组和兼并,也得分两说。第一是对国内既有资源进行整合,也就是大型汽车集团将一些小的汽车厂家进行归纳、收整,将各个企业的优势整合到集团之内;第二就是收购国外优质资源,如之前上汽收购韩国双龙(这个资产是否优质先不说)、罗孚(这个改造可以说是很成功)等,将国外的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利用优秀厂商的各种资源,给国内企业输血。

  可是,在重组、并购之声响起一片之时,我们似乎也应该沉寂下来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企业必须先练好内功,才有可能做到“强强联合”,使强者更强。如果每个企业都留下一个烂摊子,想通过整合兼并的形式来修正,这恐怕是天方夜谭。如果我们的汽车企业连内功都没能修炼好,反而在汽车工业调整过程中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简单生物链被迅速吞并、整合,只恐怕,下一个“底特律危机”就会来到中国。

  小心“爱情陷阱”

  自然界中的强与弱往往很难界定,在不同的条件下,原本的强者有可能变成弱者,原本的弱者有可能摇身一变变成强者。就拿汽车联合做大这件事情来说,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应该是小企业追着去求大企业,来一招金蝉脱壳成功上位;但在中国,这情形却反过来,是大企业追着小企业,说尽好话,“美人计(给钱,给技术)”一出再出,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小企业丝毫不给好脸色。

  为何有这样的反差?最大缘由就是汽车在中国还是皇帝女不愁嫁。在可预见时间内,中国汽车依然会快速增长,许多地方政府急迫想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而已经拥有汽车工业的地方当然不愿意自己“女儿”这么快外嫁。

  但话说回来,两情相悦的男女青年“拉埋天窗”,在双方努力下,日子总能越过越好。汽车企业联合做大,好处同样显而易见。首先能够抱团取暖,一起度过寒冬;其次是整合资源,大幅削减成本;还有就是能集合起更多的资金,做投资,做研发,都不会有太多束缚;最后是能“生儿育女”,创立新的品牌。

  可惜的是,现在许多小企业对“结婚”有些误解。在他们眼中,“结婚”是一方吞并了另外一方,又或者是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但实际上,“结婚”后,两个人还是独立的个体,依然拥有空间和自由度,像捷豹、路虎等品牌,从被收购到转让的整个过程中,从来都是以单独品牌存在,并未消亡。

  当然,“结婚”也有弊端要提防,即在“拿证”之前,要互相了解对方,要做到志同道合,要有心理准备携手过一辈子。上汽与双龙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异国恋”以几近失败告终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前车可鉴,中国车企想走入“围城”,还是要先打打算盘,别踩到“爱情陷阱”了。

  崛起的希望

  是自己做大,还是委身于人只求安稳日子?相信很多处于二三线的车企对前者都有强烈的欲望,直到遇到困境、实在无法支撑,才痛苦地做出被收购的决定。国家此番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行业大洗牌,通过重组和并购做大做强。强者恒强、弱者淘汰。可是谈何容易?

  也许全球范围的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并购重组已成家常便饭,并购与重组的好处显而易见,中国汽车工业更急需由零散粗放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然而,正如开头所言,并不是所有“小”企业都愿意被实力强的企业并购,并不是“政策”的一厢情愿就能让所有事情都美好实现。在中国,有些企业特别愿意单干,如华晨,因为重组或并购都可能意味着某一方失去了做“大哥”的机会。

  相对于整车车企,国内零部件行业的并购重组与整合工程显得更为“庞大”。粗略统计,我国零部件制造企业多达6000多家,有些小企业没等大鱼来吞并,就已经自取灭亡,而更多的小企业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零部件企业入行门槛低,大多产品无行业规范约束是桎梏中国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不争事实,更有技术实力不错的本地零部件企业因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而最终亏损破产,如此一来,在行业无序混乱发展的情况下,汽车零部件企业要谈重组和并购以达到做强做大,似乎有些过早。

  如今全球汽车行业的低迷,也许会促成汽车行业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中国的汽车工业的确需要趁此发展、崛起。然而,在重组和并购之前,汽车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观念急需更改。是的,除了国家政策支持,重要的就是现在的模式和观念。多年的“中外合资/合作、引进技术”模式,导致我们汽车工业无自己的核心技术;各大车企东南西北自占领地,各做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无法形成“技术联盟”,在世界更无法形成“中国力量”,共进共退。

  也许,在一切都没有明朗之前,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自我安慰一下:也许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希望比中国足球崛起的希望还是大得多。

  并购?且慢!

  国人素来凡事希望能做大,做大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自身努力逐渐扩大,另一种是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扩张,前者速度慢,而后者则更立竿见影。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行业也不例外。 并购看起来是挺美的,至少从产值上来说将大幅增加,说不定一口就吃成了大胖子,并提升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又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领导人脸上也有光。作为讲究规模效应的汽车行业,笔者并非一味反对重组,能在互补的前提下实现重组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但在世道不景气、现金为王的形势下,还是谨慎为上。近年来有关汽车业内的几起并购案似乎都不算成功。就拿被认为国内汽车企业走出海外市场绝佳案例的上汽入主韩国双龙汽车来说,上汽是国内实力最强的车企,而双龙在韩国只是排名第五,都搞不定,试想国内还有哪个企业有实力能吞下国外的庞然大物?再看VOLVO汽车,大股东福特为其标价是60亿美元。业内认为,加上后续的配套费用,总额将在15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1000亿人民币左右,国内销售额能过1000亿元的车企也只有上汽、一汽和东风少数几大集团,还有谁还能掏出如此巨额资金?而且还有“消化不良”的危险。

  纵观国际上,发展较好的汽车集团基本上是靠自身一步一步发展而来,而通过疯狂并购的庞然大物通用、福特已经病入膏肓,濒临破产的境地,而近几年疯狂做大的丰田汽车也首次陷入亏损的境地,这或许对蠢蠢欲动想做大的国内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如果说并购不能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效益的目的,这种并购不要也罢。(王灿彬 邓莉 周伟力陈鑫欣 贺江华)

【编辑:王峥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