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企收购沃尔沃:一个美丽的“陷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国内车企收购沃尔沃:一个美丽的“陷阱”
2009年02月25日 09:29 来源:新闻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自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数个车界大佬都在考虑出售或者关闭、削减旗下的非核心品牌,比如福特之于沃尔沃,通用之于悍马、萨博,克莱斯勒之于道奇等。在全球车市衰败的当口,许多中国车企认为此时入场抄底,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借助这些国际名牌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技术研发实力,实在是小投入大产出的划算交易。前些时候,坊间传闻四川汽车有意收购悍马,奇瑞有意收购沃尔沃。笔者对此类想法并不认同。不仅因为中国车企无力掌控这样的国际品牌,也因为即使收购成功,对提高中国车企的竞争力、壮大自主品牌也没有实际功效。

  作为蜚声国际的豪华品牌,沃尔沃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无数拥趸,塑造了安全、时尚且富科技感的现代品牌形象。作为福特的子公司,沃尔沃的出售与否并不能说明品牌本身的经营问题,而能“落嫁”何家,也不是它可以自主掌握的。

  去年以来,坊间盛传有数家国内车企试图收购沃尔沃。其实,分析一下收购沃尔沃需要哪些要件,以及沃尔沃能够给国内企业带来什么实际利好,就可以得出一个较为理性的判断:国内车企不具备收购的要素,而沃尔沃暂时也无法带来国内企业盼望的实际的利好因素。

  首先,我们分析收购沃尔沃需要哪些要素。一方面是资金面的,一方面是管理方面的,还有就是理念的问题。

  其一,收购沃尔沃这样的品牌动辄花费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的现金。目前,国内拥有如此大量现金流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即使你有这个资金或者依靠银行信贷获取资金,但是如果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或者回报期太长,那么也是一个失败的购并。

  另外,在管理方面,中国企业并不具备相匹配的条件。作为全球性公司,沃尔沃公司的重心在欧洲,中国的业务比重目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仅在业务层面的熟悉,而且包括在企业文化和当地市场文化、劳资关系和法律架构方面,也需要经营者洞悉其中的要义。沃尔沃汽车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400多家经销商,在欧洲也有数个生产基地,供应商体系也是脉络庞杂,里面的潜规则你根本没有办法打破。很难想象,有哪个国内企业可以具有如此高难度的管理水平、并且对全球车界的内部关系了然于胸。收购国际品牌,需要资金之外的智慧和经验,也需要一点管理人的软实力和运气。

  在理念方面,汽车文化和品牌意识无甚积累的中国汽车市场,很难寻觅到一些对海外品牌思维和企业文化熟稔的汽车人,去驾驭沃尔沃、萨博这样具有积淀和历史感的大品牌。我们并不想妄自菲薄,但也不能夜郎自大,头脑发热之余就认为可以凭借短暂的经验积累和并不雄厚的财力去控制一个枝蔓横生的品牌。如此,不会由此获利,反而会被拖进一个不可预期的财务和经营的泥沼。

  另外,我们需要思考一旦收购沃尔沃,它会带来哪些实际的利好。由于该品牌的经营重心在欧洲,兼顾亚太和北美市场,因此,它在短期内无法在国内成为像宝马、奥迪一样热卖的车型,需要一个逐步拉动销量和提升品牌美誉度的过程。所以,即使收购过来,想以此拉动国内需求,让中国成为其销售重点区域,也还需要时日。

  我们并不想去置疑中国市场的成长性和中国汽车企业日益提高的综合竞争力,只是想提醒一下:在金融风暴尚未平息的当下,国内车企暂时不具备控制和管理类似沃尔沃这样品牌的实力,即便收购也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既然如此,何不等等看再说,如果能够做强自己的民族品牌岂不更具长远意义。

  (唐华)

【编辑:王峥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