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逐步升温 汽车改装业从边缘走向主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市场需求逐步升温 汽车改装业从边缘走向主流
2009年03月13日 11:25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刚刚过去的2月,仅在北京就举办了两场国际改装汽车展览会,随后上海、广州每年一届的国际改装汽车展也将陆续举办。据了解,近两年除一级市场外,越来越多的二三级汽车市场在举办地区性车展时也加入了改装部分。在这些如火如荼的改装车展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对乘用车改装需求的逐步升温。与逐年递增的市场需求相悖的,是法规标准的缺失、整车企业的冷淡以及人们认知的偏差。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国内改装业的发展?该行业的前景如何?日前,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专注于改装领域研究的中国汽车品牌科技研究中心理事长秦国。

  改装业起步早 发展缓慢

  秦国告诉记者,事实上,我国早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汽车改装业就已产生。当时这一行业只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商用车改装为具备某一特定用途的专用车。随着汽车的逐步普及、轿车进入家庭,我国改装行业也随之扩大到整个汽车领域。

  秦国指出,乘用车改装业是汽车产业链的延伸,它的发展与国家工业技术和经济文化水平、汽车保有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当汽车工业大批量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人们对车的需求和理解不再是生产资料或是代步工具时,改装需求便会大量出现并得到不断深化。

  乘用车改装在我国的兴起,一方面是东南沿海城市受到港、澳、台地区汽车改装文化的影响,并逐步传播到内地;另一方面国际汽车赛事的引进和国内汽车运动的发展,为改装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但由于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时间较晚,改装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人们对乘用车改装的普遍理解还局限在只属于小众人群的奢侈或前卫的需求,这使得目前我国改装业仍然比较边缘。值得欣慰的是,从2006年开始,私家车保有量的激增促使改装业日益受到重视,除进入改装业的国内企业日益增多外,一些国外的汽车改装技术和用品提供商也普遍看好未来我国的市场前景,纷纷进驻。

  政策法规的功能在于扶持和规范行业发展

  由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对乘用车改装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同时又缺乏细节性的标准。因此,国内乘用车改装业带有“半地下”的色彩,其合法性受到社会质疑。因此有人提出,乘用车改装不同于普通的服务行业,它涉及工商管理、交通管理、车辆管理、标准管理、保险、环保、质量监督等众多问题,只有政策先行,才能保障和促进乘用车改装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对此秦国说:“这一观点有些本末倒置,政策法规的功能在于扶持行业发展,而非限制。如果市场基础还不牢固,根本性的问题还未解决,即便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也很难起到应有作用,‘市场先行、法规跟进’才是正确的发展路径。”

  去年10月1日,新版《机动车登记规定》正式实施,其中规定车主可以对车辆颜色、车身、发动机等进行更换后再注册。这一政策出台后便引起业界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对乘用车改装业初步放开的信号,有人则抱怨放开程度太小。秦国认为,这一政策体现了政府职能部门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积极态度,它需要企业更多的自律,来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给予消费者正确的引导,使其对改装的认知得到提升。另外,该政策还带有一定的测试作用,政府希望借此倾听市场声音。反之,如果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对乘用车改装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政府可能会考虑给予改装业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认识偏差制约发展

  “一部分人将改装文化与街头文化划上等号,认为改装就是为了飙车;有些媒体把改装得奇形怪状、花里胡哨的车作为吸引眼球、点击率的噱头,使得普通民众对改装望而却步。”秦国认为,与法规标准缺失相比,乘用车改装业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更需要人们认识上的转变。由于受到一些影视、漫画等文化作品的片面影响,使得目前国内民众、乃至部分主流媒体,对改装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从而限制改装业的健康发展,也形成了两类比较极端的消费需求。

  一些汽车发烧友或是高收入人群,他们对汽车的功能性和品质感要求较高,抱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目标,令其在这方面敢于投入,甚至一掷千金。此外,以强调装饰性为主的低端改装,在近两年也日益流行,但这部分消费者由于对改装的认知比较少,而且消费水平不高,不少人选择在非正规渠道进行改装或装饰,为日后使用留下了安全隐患。秦国认为,改装需求的两极化反映出目前我国乘用车改装行业还存在非理性因素。当人们对汽车的认知更趋成熟,需求也将归于理性。

  最后,秦国强调,随着政府管理部门的日益重视,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市场进行正确引导及有效规范,以及消费者对汽车改装深入了解,我国乘用车改装行业将会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健康有序发展,进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亮点。(焦 玥)

【编辑:王峥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