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教授联名建议发放“千元补贴”究竟是否可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十教授联名建议发放“千元补贴”究竟是否可行
2009年01月12日 07:37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十教授日前联名建议给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万元以下的家庭,每人发放1千元的消费补贴。(1月10日《证券日报》)

  促消费的同时别乱了市场

  日前有十教授建议,给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万元以下的家庭,每人发放1000元的消费补贴。他们认为,这是扩大消费需求最简单、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办法。我的态度是坚决反对,虽然其中还有我的朋友。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家保姆,保姆家在农村,还有一个孩子在上大学,显然缺钱。我本来以为她会高兴地支持这一建议。没想到恰恰不是。她认为,现在给低收入家庭每人发1000元,一家三口过年就有3000元,大家的钱多了,年货可能会价格猛涨,这个年反而过不好了,她辛苦一年挣的钱要缩水不少。所以,她认为这样的钱不能要,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不能要的,不劳而获绝对不是好兆头。我说,是啊,免费的午餐迟早是要还的。

  她接着说,这对像她这样辛苦工作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只有懒人会很高兴。她的家乡虽然贫困,但只要人勤劳,不怕辛苦,收入还是有的,日子还是可以过的。过年回家,花自己的辛苦钱,心情也是很好的。所以,政府不能听他们的。保姆小学毕业,没学过经济学,但她朴素的感觉实际上与经济学的基本道理不谋而合。经济学认为,没有免费的午餐,自然也没有凭空产生的金钱。画饼充饥,画钱买东西,结果不是做梦,就是真饼涨价,真钱贬值。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发放千元补贴,不仅对勤劳的劳动者不利,对消费者不利,更重要的是还会对生产者不利。因为依靠发放货币刺激起来的需求,只能是一时的需求,这会在短期里给生产者发出虚假的需求信号,让不审慎的生产者短期里扩大生产,一旦虚假的需求信号消失,生产者就会失去这一需求,积累没有需求的生产能力,需求就像大浪那样,把生产者推上海滩,最后搁浅在海滩上。

  审慎的生产者在经济的冬天,依然会小心从事,但如果大家都审慎,其结果是生产不足,需求猛增,就会导致价格猛涨;如果有一部分人不审慎,扩大生产,短期里审慎者就会失去市场,淹没在惊涛骇浪之中,而不审慎者则被推上海滩,短期得益,长期搁浅。结果是,他们都会深受虚假需求之害。

  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就是30多年里美国政府补贴房贷提升住房需求、通过低利率促进资金需求,维持虚假的经济繁荣导致的。金融危机积累,使得实体经济天天涨潮,水涨船高,审慎者被淘汰,不审慎者冲浪获得高收益,但大潮总是要退的,缓慢的大潮虽然不像快速的海啸,但破坏力一点也不比快速的海啸弱,冲浪的人最后都被摔晕在海滩上等着政府救援。因此,如果现在还要通过政府支持虚假需求来解决危机,这像是用海洛因来戒鸦片的毒,结果让市场难以通过自我调节消除祸根,经济危机将继续深化。

  老百姓的生活经验是正确的,经济要平稳高质量地发展,必须以审慎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智慧和经验为基础,必须以辛勤的工作为基础,仅仅依靠金融把戏,经济会脱离正确的轨道,大起大落,折腾了好人,也折腾了市场。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刺激消费增加就业一举两得

  政治学中认为,公共治理是委托治理,是人民委托政府治理的。按照这一逻辑,国家挣的每一分钱都是替公民挣的。如果财政盈余,就应该发给家里人,也就是发给公民一些钱。从这个层面说,十教授的建议,值得肯定。

  面对金融危机,要扩大消费需求,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民众发钱。目前,全世界各地都有采取类似措施的先例。如我国台湾最近就颁布了每人3600新台币的内需刺激方案。包括香港、澳门、广东东莞都采取过类似方案。其他国家还有日本、新加坡等也采取过类似方案。德国最近也在研究采取类似方案。

  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没有消费需求,就不会有投资需求;没有消费热点,就不会有投资热点。发到低收入者手里的钱,哪怕有的家庭不会立即消费,但还是要消费的,这是货币的属性决定了的,只是他们可能会把它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最该花的时候罢了。从这个角度看,直接发放补贴不仅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缺钱花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拉动内需。

  同时,此举绝不会发生有些人担心的“养懒汉”的不良后果。相反,消费需求扩大以后,会增加就业岗位,从而可以避免大量失业。因此,该建议不失为目前特殊背景下的应急措施。

  □张冰歌(湖北 公务员)

【编辑:魏恒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