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文艺追求不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赵季平:文艺追求不朽

2010年07月02日 13:4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四川音乐学院能以一批经受考验的作品继续在舞台上演,而且继续感染观众,这的确难得。

  灾难时创作的作品尽管在当时具有现场的感召力,但很容易时过境迁,逐渐冷却。要想让灾难时创作的作品长期影响观众,成为不朽,需要作者的功力与眼光,所谓眼光指的是能否抓住现实素材中有可能成为不朽的元素。

  四川音乐学院创作的交响音乐会《生命》,正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弦乐交响诗《安魂曲》、交响乐与合唱《殇》、交响乐与合唱《拯救》、交响乐与合唱《此去经年》和《生命》交响曲,既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现实的思考。尤其是,其中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中国的音乐文化相结合,以羌族文化为底蕴,很自然就流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引人入胜的魅力。《生命》是一部富有哲理思想的音乐作品,对生命的意义和尊严,以及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用音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样的作品是否不朽要在今后的历史中检验,但起码在地震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听起来还是那么震撼、感人,就说明作者在创作时抱着不朽的意识。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系创作的舞蹈诗《震撼》,用舞蹈定格了汶川地震中最感人的一幕幕场景,既写实又诗意,令观众泪流满面,感受到大爱无疆的情怀。这部作品令我想起了文艺不朽的基本要素,就是必须通过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深刻挖掘人性,让作品闪耀人性的光辉。《震撼》真诚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生死观、道德观、爱情观和价值观,塑造出令人难忘的群体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境界,显示了人性的光辉,虽说突出了灾难的深重,但也留下了艺术的常青。

  由四川音乐学院在汶川大地震时的创作成果,两年之后还在继续演出一事,我联想到两年前,当时全国创作了不知多少文艺作品,可是能持续演出或流传的有多少?至今还在影响观众或读者的又有多少?

  文艺家创作的作品不可能都是不朽的,其中不朽的也许只是极少数,但文艺家应该具备创作不朽作品的意识,如果连这种意识都没有,只图赚钱、发表、升职,那真正不朽的作品就永远难产。

  作为文艺工作者,不要老是应景,老是想着眼皮底下的效应。我们的创作环境也应该为作者创作不朽提供帮助,而不是制造一种压力,让作者去应景,只顾跟前的那点风光。惟其如此,那些速朽之作才能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赵季平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