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于改编剧也不必过于苛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公众对于改编剧也不必过于苛责

2010年07月26日 08:33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两部均改编自名著的电视剧,社会反响却冰火两重天。被雪藏两年的《茶馆》最近在央视八套开播,虽有话剧版和电影版经典在前,该剧一亮相就引来叫好声。而一直话题不断的新版《红楼梦》,在全国地面频道播出后,收得板砖无数。

  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不过3幕,仅有15000字,此次被拉长为39集的大戏,原作中只出现名字的人物都被挖掘了出来,从90多个人物增加到了140多个。

  当初拍摄时,剧组耗资5000万元搭建了老北京一条街,几位主演也都是北京人,一口京腔调侃尽显幽默,其中扮演小掌柜的陈宝国让人印象深刻。

  可以说,电视剧《茶馆》牢牢抓住了原著的魂,泡出一壶纯正的老北京大碗茶,这是受到观众肯定的主要原因。可惜,《茶馆》只是获得成功的少数案例之一,并不是所有改编剧都这么幸运。

  新版《红楼梦》自17日在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开播后,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但招来的批评如同潮水。演员选得不好、造型有点雷人、台词太难懂、背景音乐阴森……观众的批评意见很集中,认为导演李少红图解《红楼梦》的办法太死板,而创新的手段又太文艺。

  此前,浙版《西游记》、高希希版《三国》也都难逃被痛批的命运。经典名著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改编成影视作品本来更易让人接受,为何近几年的改编剧骂多赞少?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句实在话:太像了让人觉得没创意,创新过头了对大众的承受力又是一大挑战,想拍好名著,一个字,难!

  其实李少红有才情,当年一部《大明宫词》不知醉倒多少人,流畅华丽的台词奔涌而出,把人们既有的电视语言概念冲得七零八落。原来,电视剧也能像话剧那样诗意表达!

  富有个性的表述方式一直在李少红的作品中跳跃,新版《红楼梦》也不例外,有浅吟低唱的昆曲,有艺术表象的铜钱妆,有锦衣华服的少年。李少红自信地展示她的艺术个性,只是这次人们不再领情,因为大家面对的是曹雪芹。

  “既要尊重原著的框架,又要寻找与现在观众的契合点。”张颐武认为,艺术创作如果不体现个人化色彩可能会没看头,但如果太张扬个性肯定会被诟病,要在其中寻求一种“危险的平衡”,尽可能取得观众的最大公约数。

  忠于原作应当成为影视人改编名著的一条准则,但这不意味着图解,而是要理解作者的灵魂,读透名著的思想,以最恰当的方式予以表现。

  当然,公众对于改编剧也不必过于苛责。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现在的网络成了“板砖供应厂”,它是负面意见的聚集地,而正面意见通常不会在网上表达,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一种主观的舆论场,很多人一看“黛玉太肥、貂蝉像村姑”就跟着骂,其实自己根本没看过。

  且这样吧,虽然拍的是名著,但只不过是一部电视剧。莎士比亚的作品不知被演绎了多少次,丝毫未影响其经典地位。对于文艺创作还是应该宽容一些,给予应有的虚构空间。你喜欢,说明这是你心目中的经典;不喜欢,那就等下一个人来讲述。  记者 陈扬渲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