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一部主流片的利益与情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唐山大地震》:一部主流片的利益与情感

2010年07月26日 09:53 来源: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果《唐山大地震》真的如冯小刚所说能达到5亿票房,那将是中国主旋律电影探索迈出的一大步。
从徐帆所扮演的母亲李元妮身上,你能感受到的爱和力量令人惊异。
    陈道明和陈瑾扮演的解放军养父母和张静初扮演的养女之间,本应有许多对手戏,但最后都被剪掉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50多岁的冯小刚显然不想再节制自己的感情,他用刀光剑影来诠释刀光剑影,用波澜壮阔来勾勒波澜壮阔。喜怒形于颜色,煽情势不可挡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白瀛发自北京 地震那会儿,冯小刚18岁,在北京。

  夜里醒来,听到屋里所有东西都在响。意识到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已经被母亲推着往外跑,从楼梯逃生时几乎一步好几个台阶,“从没想过自己能跑那么快”。然后,搭建地震棚,就愈显出这个单亲家庭的凄凉来,别人家都很多人手,“家里就我妈、我姐和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昔日的胡同串子终于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儿子派上了用场。

  王中磊(现华谊兄弟执行副总裁)也在北京,是哥哥王中军将他一把从床上拎起来拖到楼下,“第一次看到那么多裸体的阿姨”,趁着余震间歇冲进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衣服过来给妈妈、姐姐穿上。

  “关于场景的记忆早已模糊,反而是对于人的情形,能够一再想起。”王中磊说。

  《唐山大地震》恰好也是这样的结构——23秒,32年。4分钟的特效,136分钟的人生。余震,其实就发生在每一个人心深处。

  是冯小刚,不是别人

  还是2008年的早春。唐山方面拍摄一部大地震题材电影的想法,被带到中国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和中国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的案头。“1976年的大地震摧毁了一座城市,埋葬了24万生命,却没有一部立得住的影视作品。”这一尴尬现实,成为影片最初策划者、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心头的一根刺。

  听到这个想法,赵实和张宏森都很兴奋,“因为这件事早就该做了”。并且,此前的经验也证明,没有政府的力量,这种题材很难拍好。而唐山市政府的要求则是:大片。“国内至少50%的知晓度,国际上也要进入各大电影节。”

  “赵部长给小刚打了电话。”广电总局为唐山推荐了中影集团和华谊兄弟,最终后者成为合作伙伴,据说其中“导演冯小刚”是决定性因素。当时,这个素以小人物幽默反映社会现实的贺岁片专业户,正在将《集结号》搬上银幕,这给了唐山市政府一颗定心丸——既主旋律,又充满人性,这正是他们希望新片有别于以往“文革色彩和意识形态”的所在。

  面对各方厚爱,冯小刚相当满足。但是,他也有要求,希望以张翎小说《余震》为底本,“我愿为城市做名片,但要以我的标准。”

  而唐山方面坚持的底线是,以《唐山大地震》为片名,演员说唐山话。

  正如冯小刚所说,“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妥协,他们也在妥协。”双方虽各有让步,但沟通却异常顺利。在剧本选择、摈弃全景式叙事、低调展现城市发展方面,唐山市政府都十分配合。而原来所坚持的影片开始就打上致敬唐山的想法,也在冯小刚“打在片尾,观众才能走近”的劝说下放弃。影片中儿子方达为母亲李元妮买房子一段,则是冯小刚在接到唐山方面“城市变化那么大,不能一辈子住平房”的意见后,及时与编剧沟通,临时加上。

  冯小刚这样形容自己在各种力量之间的周旋:“任何一个东西能做成,最后一定是各方都有坚持都有妥协。”

  事实上,从《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创意存在的那一刻起,就不断有来自各方的力量将冯小刚推向导演一席,或为利益、或为知名度、或为一个涅槃城市寻求自信——每一方的欲望诉求都是放在冯小刚背后的一双手,多重利益叠加所形成的合力,让他稳稳地坐在监视器后面,也处于以电影为核心所形成的棋局中心——他是这部电影最直接的代言人,也是各方复杂关系和权益的斡旋者。

  结果证明,冯小刚十分完美地胜任了这一角色。这个综合角色名为导演,但却集调节者、利益均衡分配者、票房保证者、拍桌子的人和艺术家为一身。

  一个温暖的故事,不是伤痛的故事

  但《唐山大地震》真正开始筹拍,是在一年之后。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各方都意识到,此项目暂停为宜。“小刚第一是担心,大家会误认为因为汶川地震,他才去拍这样一个电影,这并不是他的初衷。第二,他也觉得在一个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去拍摄这样的电影,不是特别好的时机。”于是,《唐山大地震》被无限期延后,中间,冯小刚顺手就拍了《非诚勿扰》。这部投资仅为3600万的小成本贺岁片,赢回的是3亿多的票房,成为今日冯小刚喊出5亿票房的重要出发点。

  电影的结构也相当令人忧心。“《集结号》打了40分钟,后面是文艺片。《唐山大地震》前4分钟时特效,后面就整个进入平静期,开始过日子,怎样能让观众跟着你走完剩下的136分钟?”

  他们最终将这个疑虑交给“亲情”。作为中国最典型平民阶层出身的冯小刚,他所信奉的“亲人永远是亲人,亲人终究是亲人”,被淋漓尽致地用在电影本身的讲述中,也成为这部电影对外的宣传口号。

  冯小刚说,在后来的唐山走访中,他一直不肯相信这样的事实:地震后的唐山没有哭声。“一定是他们的记忆过滤了什么。这样的灾难面前,眼泪其实是最好的宣泄。”

  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编剧苏小卫和监制陈国富都属于节制情感的理智型人格,但最后的《唐山大地震》却成为重型催泪弹,观众纷纷以哭了多少次作为观影总结。

  尽管在立意上双方有各自的标准,但苏小卫还是为和冯小刚的合作感到满意,“可能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导演与编剧的合作”。

  恰好是25年前,《一地鸡毛》轰动极大,冯小刚收到评价:这是一部“新现实主义”的力作。这是个新词,后来,冯小刚顺势为“新现实主义”做了诠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光剑影;看似不咸不淡,实则波澜壮阔。一切都不露声色,于无形中势不可挡。

  这种不露声色的情感表达,属于旧时的冯小刚(那时,他的代表作是《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没完没了》)。

  到了《唐山大地震》,50多岁的冯小刚显然不想再节制自己的感情,他用刀光剑影来诠释刀光剑影,用波澜壮阔来勾勒波澜壮阔。喜怒形于颜色,煽情势不可挡。

  选择,不选择

  电影中,地震前夜,水盆里还有一个西红柿,姐姐和弟弟都要吃,妈妈说,给弟弟。并对姐姐承诺“明天买”。

  接受采访的间隙,主创人员在休息室抽烟,徐帆跟张静初、李晨聊天,说起发布会,“有个记者问,是不是因为冯导也爱吃西红柿?旁边一人说,小说里面就有,我说,哟,你还看小说啦?”

  冯小刚一直在旁边抽烟,忽然轻飘飘冒出一句,小说里没有……

  冰镇西红柿,确乎是小说里没有的情节。但是,因为冯小刚爱吃,因为有着自身童年的记忆,他加了进去,并两次出现在片中。32年后,母女再次重逢,女儿站在自己的遗像前,一低眉,便看见清凉凉的水里几个红润润的西红柿,她拿起一个,水流滴滴答答,记忆就在那个时候,成为情感迸发的催化剂。

  事实上,在这部最终版本长达140分钟的《唐山大地震》里,投射冯小刚的私人表达还有很多处。例如人民解放军进入唐山救灾的全景式展现,例如他着意刻画的80年代,例如他也很心仪新西兰公司所做的那组地震特效和大场面。而对母亲的情感,最为浓烈而真挚。

  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冯小刚曾有动情的描述:我想起了已经过世的母亲,想起的却是她年轻时的模样。她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20岁就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婚后又失去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女儿;35岁时离婚;45岁时身患癌症;57岁患脑血栓,从此长达16年瘫痪在床上。她躺在床上,回忆自己的一生,不禁泪流满面,到后来,她每次见到我都哭,但已经是没有声音,也没有眼泪的无声干哭了。医生说她患了老年痴呆,但我知道,那是因为她的内心深含着冤屈……母亲曾对我说:儿子,你会顺顺利利的,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个人替你尝尽了。你有出息,我的罪就没有白受。

  在谈到影片中徐帆饰演的母亲李元妮,冯小刚对她的赞美深含着对于母爱的怀念。“说到片子里‘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实际上我脑子里一想就是我的母亲。我觉得她(李元妮)是一个特别合格的,是印象中那个能让我有安全感,让我觉得特别亲的妈妈的样子。”后来,影片首映后,有人在博客上这样解读李元妮:她用活着,一生活在原地,来惩罚自己。

  冯小刚说,看到这句话,他哭了。

  读过小说《余震》的人应该知道,冯小刚所呈现的世界,和小说有着多么大的不同。《余震》原本是三条线索并列讲述,以女儿方登(原著中为小灯)为主线,而电影则变为单线讲述,母亲李元妮为重点。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看不起影片的“电视剧”手法。

  片尾幸存者站在纪念墙前那段,冯小刚个人非常中意,“演员达不到那种力量”。而当时苏小卫的建议是,迁坟的时候让1976年出生的儿媳问婆婆:姐姐的骨灰呢?婆婆把她领到纪念墙前说:24万人一起走的,怎么分得清谁是谁啊?苏小卫个人非常喜欢这句台词,但没用上。

  每个人都想将自己难以释怀的情结和感动放在其中。正如冯小刚所说,一部电影,是各方妥协商量并范围融合的产物。做了那么多电影,这一点怕是冯小刚最大的心得。

  商业片,也是主旋律

  《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的第12部电影,1.3亿元的单片制作费横竖都是最高,唐山市政府“有偿赞助”了其中的6000万,所谓有偿,意即15%作为投资,其余5100万为“赞助”,此外,唐山市政府享有电影50%的利润。

  地方政府参与电影拍摄并非第一次,但是《唐山大地震》仍然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以政府投资为主,捆绑商业资金和团队。

  于是,这部主旋律商业电影,在《唐山大地震》中,先后出现剑南春、卡帕、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人寿等植入广告,而首映观众也很默契地在广告出现时,挂着眼泪会心而笑。随后,该片在与院线洽谈中将中国电影长期默认的30元涨为35元,同时,在影片宣传过程中,冯小刚一方面打出“亲情、民族记忆”牌,另一方面高喊“5亿票房”,真所谓高姿态、低做派。

  事实上,按照唐山方面的最初想法,他们愿意承担全部经费。唐山市政府完全有这样的底气:2009年,唐山市GDP超过3800亿,财政收入413亿,用1亿元拍一部城市宣传片,并不会产生任何财政压力。但在广电总局的建议下,他们采取了和华谊兄弟合作,引进商业资金,分担风险。

  也就是说,曾经冯小刚完全有机会,不背“植入广告”和“票房”的骂名。

  现在这种方式意味着,必须确保利益最大化,并以完全商业的模式来运作影片。如果说2008年《非诚勿扰》植入广告曾让冯小刚摔杯子、拍桌子,两年后的《唐山大地震》,他已经不去做无谓的抗争,而是努力将“植入广告做得更自然”。

  王中磊透露,目前,《唐山大地震》的胶片拷贝已达700个,数字拷贝1500个,上映前两周,几乎是80%的排片率,已经是今年发行最好的一部。而2010年,全国新增银幕数量多达1000个。这意味着,《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前景,完全担负得起“5亿”的预期。

  在王中磊看来,只有在中国,人们才会把商业片和主旋律电影视为两类,“在美国,主旋律和商业其实是一类,我更愿意叫它主流电影”。

  电影梗概

  《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小说《余震》。影片描述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块石板两头压着龙凤胎姐弟方登、方达(张静初、李晨饰),只能救其中一个。母亲李元妮(徐帆饰)最终选择了救弟弟,但姐姐却奇迹般生还,后被解放军夫妇(陈道明、陈瑾饰)收养,32年后一家人再次重逢,被灾难撕裂的亲情等待被修补。片尾采用王菲演唱的《心经》,借悲悯的禅意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