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原因加速文学边缘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四大原因加速文学边缘化

2010年07月26日 14:06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四大原因加速文学边缘化

  编者按 本报大型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于6月12日结束后,虽已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关注当代文学价值讨论的读者和业内人士热情依然未减,目前,诸多传媒仍然在持续讨论。为了将这一复杂问题更明晰地展示给读者朋友,本版将对“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过程中引起讨论的问题陆续作出本报结论,今日刊发的是第一篇。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今天,我们面临一个文学的困境,文学的概念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复,对于文学的判断陷入各守极端的循环对立争拗中,同时,诸多肢解与侵蚀文学的元素在文学赖以存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中生长蔓延着。许多人说,当下是中国文学最好的时期;也有许多人说,当下是中国文学最糟糕的时期。这种狄更斯《双城记》式的语句,恰好照应了当下中国文坛令人困惑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身处全球化背景之下,面对浪潮般前行的市场经济,以及难以抗拒的数码时代的来临,文学不能不被裹挟其中。一方面,虽然文学市场上的出版数字每年都在递增,这个时代的阅读者拥有史无前例的海量阅读机会,但是,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却日渐式微,文学变成了大众生活中可有可无的名词。无力感袭击着这个时代的文学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各种角色,似乎文学必须认可和接受不断被边缘化的命运。

  事实上,近年来,文学界普遍讨论的许多关键性问题,诸如新媒体文学的出现与定位、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作家不关注现实生活、文坛的利益追逐等,归根结底,都与“文学边缘化”这一现象密切相关,互为因果。

  市场令文学进退失据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使“消费主义”成为时代的关键词,而伴随消费时代一起到来的是文化以工业流水线的方式被制造、被生产。在市场的伦理架构下,消费者的需要即是生产的需要,获取最大利益即是生产的终极目的,被产品化的文学同样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则,文学的价值标准被扭曲、被市场标准所牵制和左右着。

  于是,快餐式、娱乐式以及渲染感官刺激的文学产品,因其可以满足阅读者最直接的需求,很快成为了市场的宠儿,而传统文学板块则不断遭遇冲击,生存空间受到压逼,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显得不合时宜,同时,也不再具有占据主流的可能。

  和许多畅销小说动辄上百万的销量相比,传统长篇小说的销量能够超过10万册的也是寥寥可数。传统文学逐渐成为小众型的读物。迎合市场意味着彻底或者部分放弃文学的理想,而背离市场又很容易陷入自呓式的写作,这种尴尬的境地也是令文学在当下无所适从的重要原因。

  新媒体把文学送下“神坛”

  “传统纸面阅读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将会消失”,这并不是来自科幻电影的台词,而是当下部分研究者对文学发展趋向做出的判断。且不论该判断最终能否成为现实,传统文学的确正在因网络平台的兴起而失去大批阅读者。而传统文学相对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优势,也已经转化为均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已经处于劣势。

  10几年前,谈论网络对文学的负面效应,还并不是一个受到重视的话题,也很少有研究者预见到了今天的局面,网络文学曾经被斩钉截铁地认为是成不了气候的文坛小插曲。但是,短短10年时间,网络书写已经随着网络的全面盛行而变得十分常见,可以说,今天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拒绝网络书写方式,即便是传统作家,也不可能彻底与网络隔绝。网络的出现使写作具有了全民性,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发布自己的文字,而无需通过传统的出版媒介。文学从此走下“神坛”,不再被认为是精英才能制造的专利品。从草根写作者到网络写手再到新媒体作家,网络起家的新一代写作者正在改变整个文学生态。

  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学已经拥有了传统文学无法替代的读者群,并且,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未来会有更多的阅读者选择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阅读的主要平台。而传统文学因其自身特点、写作方式、出版媒介等方面都与当下数码时代的节奏有所背离,不可避免地会被边缘化。

  个人化写作让文学远离现实

  除了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文学的边缘化也有其内在动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使得文学距离社会的舆论中心越来越远,与此同时,文学的启蒙性和社会承担也渐渐不再是作家们创作的重点,文学开始远离当代生活。

  当下,更多的作家在依靠个人的回忆写作,有意无意地规避着正面书写当代生活的可能,他们不愿或者无法把握当下的社会生活,文学逃遁在与当代生活并无关联的另一个时空里。中国作家曾经具有的使命感、群体意识日趋淡化,文学越来越私人化,越来越接近于“自言自语”的状态。个人化写作削弱了文学的厚重感和时代感。作家们对技巧的追逐远胜于对思想的挖掘,甚至基本放弃了重大题材的创作,而那些轻浅的、琐碎的和快餐式的内容却被不厌其烦地复制着。

  当文学成为个人的私语,远离大众的生活,读者无法从文学中感受到自己生存的时代,看不到当代的生活、当代的人物、当代的思想,文学又如何能够引起共鸣?如何能够具有影响社会、引领时代的能力?

  理想和崇高的失落使文学丧失了力量

  同时,边缘状态下的文学令大多数作家失去了对理想和崇高的追求。

  在如今的文学世界里,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嘲弄和讪笑。文学不再具有美感,相反,其中充斥着丑陋和猥琐。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大多人格扭曲,行为方式更像是动物,这似乎是充分挖掘人性的一种表现,但是,却使文学失去了对于理想的呼唤、对于美的诉求、对于爱的表达,从而也就没有了直达心灵的力量。文学本应为大众建构一个精神世界,但却转而成为瓦解那个世界的推手。

  在消费主义统治的时代高唱理想,的确显得奢侈和怪异,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或者学科门类,或许都可以放弃这样一种情怀和追求,但是,文学不行。假使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再高唱理想和崇高,那这个时代也终将堕落。

  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掀起过一场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大讨论,那场讨论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对于今天的文学状况依然具有适用性。放弃终极关怀和人文精神,用戏谑、嘲弄、轻率的姿态去建构文学只能继续加速文学的边缘化。

  文学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她的生命力来源于对理想、崇高的描画与歌颂,丑陋、猥琐不应该是文学的母题。即使作家描写的是多么绝望和惨淡的人生,但是,优秀的文学总是能够从绝望和惨淡中创造希望,而这份希望恰恰是支撑人类精神世界的信念。

  无论是何种时代,无论科技进步到怎样的程度,无论大众的需求发生什么变化,文学都不能也不应该抛弃自己的内在属性和精神承担,否则,即使再华丽的技巧、再惊世骇俗的故事,都不可能留存在人类精神长河中,其结局注定是短命的。

  挽救文学的边缘化需要重建文学生态

  今天的文学走入了两个极端,或是随着消费主义的需求盲目强化文学的欲望功能,或是背离读者走入自我呻吟式的狭小境地,两种趋向都令真正的文学距离大众越来越远,被抛离在时代生活的边缘。

  应当说,今天的中国文学,不乏丰富的题材,不乏优秀的作家,也不乏极具潜力的阅读市场,缺乏的是一份人文关怀,缺乏的是在巨大的市场机器面前的一份持守。商品化消解了文学的经典化,但是,文学自身不能放弃经典化的目的。

  未来的文学可能具有多种层面,但是,无论文学以何种面目出现,她的最终追求和底线都应该是同一的,即使是那些为市场而生的文学、为消遣而生的文学,都不应该不被赋予文学的职责和理想。因此,文学需要一个健康、有效、理性的文学生态环境,而这一环境的建立和培育不仅仅是文学界自己的事,也需要全社会共同付诸努力。

  □本报记者/王 研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