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美国老人寒春:“我们为信仰而来”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追忆美国老人寒春:“我们为信仰而来”

2010年07月26日 16:08 来源:学习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6月18日,“中国绿卡第一人”寒春追思会在她生前工作过的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举行,寒春的儿女家人、生前友好及首都各界人士400余人共同追思寒春老人伟大而平凡的一生。中新社发 徐曦弋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我们为信仰而来”

  ——追忆美国老人寒春

  2010年6月8日凌晨,在中国生活了62年的美国人寒春走完了她89年的漫长人生,追随几年前先她辞世的丈夫阳早而去。她的儿女决定将父母的骨灰撒向陕北高原——那里曾是父母结合并度过青春岁月的地方,也是他们三兄妹相继降生的地方;在天国相会的双亲日夜遥望延安这个他们心中的圣地,他们会为儿女为他们选择的最后归宿而欣慰!

  听到寒春病逝的消息,笔者心中一阵悸动。我一边翻检着当年的采访笔记,发表的文章,一边不断默念着寒春,阳早的名字,时光把我带回到16年前。

  1994年,有关部门在京举办在华外籍专家春节联欢会。会上,一对鬓发斑白的美国老年夫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们是青年时代远渡重洋,冲破重重阻力来华的阳早和寒春。几十年来,他们始终默默地工作在我国农业第一线,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们挚爱的中国。

  简短的电视画面勾起了笔者要面见他们的冲动。当费尽周折终于打通他们的电话时,接电话的恰是寒春。我开口称她“寒春女士”,继而又叫她“寒春老师”,都被她用流利的中文一一纠正:“你不要叫我女士,也不要叫我老师,就叫我寒春同志,或者就叫老寒好了!”在后来的面谈中,笔者无论出于与对方年龄“辈分”的差异,还是面对的是“国际友人”的外国专家,我都必须以“先生”等来尊称他们。寒春和阳早几次纠正了笔者对他们的“错误”称谓,甚至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当他们袒露了他们的思想,倾诉了他们的追求,诉说了他们的经历,我多少明白:他们对“外在形式”的在意,折射出他们对中国热爱的深情,对信仰的始终不渝!

  寒春的家位于距城区二三十公里的北郊沙河。几十年前,还不像现在这样沿途各种建筑连成一片,已分不出城与郊。那时,沙河还是京昌公路上的一个孤零零小镇。寒春所在的农场还要沿小路东行几公里,四周全是庄稼地。

  她的家就在农场院中的一排平房。这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已显陈旧,灰暗,斑驳。地面铺着当时也属最普通的地板革,不多的几件家具与老百姓的家别无二致。最扎眼的是一个用砖垒起来的工作台,上面摆着绘图板,那时被农场职工亲切地称为“阳早的专利”。

  寒春热情地让笔者落座,那里已有一位客人。他满头银发,面色红润,神态祥和,我突然觉得面熟。还未等我想起来,寒春已向我介绍这是她的哥哥寒丁。啊!20多年前全国人民都已从新闻纪录电影中认识了这位大名鼎鼎的“美国农民”!

  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次国庆游行,寒丁也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总理将这位美国客人介绍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称赞了这位一个人经营1000多亩土地的美国农民,表示要向他学习。多年过去了,寒丁始终心系中国,只要有机会就往中国跑。

  阳早、寒春夫妇静静地向我回忆他们的经历,寒丁微笑着倾听我们的交谈。

  阳早出生于纽约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 10人,他是老 9。他原就读于哈佛大学历史系,由于对农业的强烈兴趣,后转入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业。他和寒丁是大学同学,经常出入寒丁家,很早就结识了寒春。

  寒春出生于美国东北部靠近加拿大的地方。父亲早亡,母亲是中学校长,具有进步思想和正义感。寒春中学毕业后,先考入一所大学物理系,后在威斯康星大学读研究生,学核物理。1944年毕业后分配到美国原子弹试验基地,参加了“曼哈顿计划”,以后又到设在芝加哥的核物理研究所工作。

  1945年当传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的消息时,寒春像大多数美国正直的科学家一样感到震惊和愤怒。这时,她第一次读到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毛泽东及他的战友们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深深吸引了她,她向往延安,向往中国,向往中国革命。1948年寒春来到上海,1949年随解放军进了北京。同年3月,她奔赴延安,在那里与先期来华的阳早会合并举行了婚礼。

  他们先在延安建设厅,后到农机厂工作,不久又到三边牧场,1955年到渭河草滩牧场。寒春和丈夫阳早在陕西这片黄土地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他们的三个孩子在那里出生,和农场职工子弟学校里的中国孩子一起学习,玩耍,长大,纯正的陕西乡音,地道的陕北民歌,如果不是黄头发蓝眼睛,很难想象他们是几个美国孩子。

  1966年阳早、寒春调到北京。阳早分配到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寒春分配到对外文委。他们一下子来到与他们的农机、奶牛育种不相关的大机关,感到不适应和苦闷,几乎在无所事事中度过了“文革”的最初几年。

  1973年,经他们多次要求,当时的农机部副部长项南将他们要走,调到农机部任顾问,他们很快到大兴县红星公社开展奶牛机械化和奶牛育种工作。1982年调到笔者当年采访他们的单位。在那里,寒春和丈夫终其一生从事奶牛事业。

  寒春爱奶牛,就在笔者采访当天,刮着七八级大风,温度已降至零下十几度,老人却匆匆穿上外套,带着笔者去看她的奶牛。她一一介绍那些奶牛,她抚摸着它们,还不时把脸贴在它们的头上,那种神态,那种爱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寒春没有多少业余爱好,她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奶牛事业中。她唯一不变的是自童年就对大自然的钟情。她在试验站围墙外亲手修了一条小路,每天早早起来在小路上散步,拿着望远镜看天上的飞鸟。

  ……

  “老寒”一路走好!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永远记住“信仰”之于您的力量。这应该也是真理。

  作者:李相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