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作协主席刘兆林:纸质书不会消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辽宁省作协主席刘兆林:纸质书不会消失

2010年08月24日 16:37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辽宁省作协主席刘兆林

  “纸质书不会消失”

  近日,在备受关注的“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获奖名单中,我省著名作家、省作家协会主席刘兆林的《父亲祭》排在首位。日前,刘兆林老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时下的文学和文化热点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记者:当下流行的 《独唱团》、《杜拉拉升职记》系列、《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等热销书,您有什么评价?

  刘兆林:炒作的书我一般都不看。现在的书市场数量庞大、鱼龙混杂,为了达到销量,很多出版社都会通过媒体或腰封等其他方式炒作,而其内容可能并不丰富,对于这种书,我一般都选择不读。

  但我也不是完全否认畅销书,畅销书之所以畅销,除了炒作之外,也是有它内在的原因的,它的内容和风格必然迎合一部分受众的审美标准,它的存在既说明了我们图书市场的生气,也证明纸质图书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一部畅销书都会有从畅销榜上衰退下的一天,经过了历史的沉淀,真正的精品会受到认可,成为真正的经典,待到历史洗礼过后,我才会选择经典的曾经畅销书阅读,去伪存真的真理在书中也是适用的。

  记者:对于现在的80后作家,您有什么看法?

  刘兆林:频繁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80后、90后作家,我们是支持的。 80后作家的创作有着年轻一代独有的特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叛逆,他们的校园经历,都是这个社会中一部分受众所需要的。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喜爱的作品,现代年轻人喜欢80后的创作这是正常的,绝非完全的盲目。不是知音不共鸣,80后作家笔下的生活、情感的悸动、友谊的波澜都是象牙塔里的孩子们感同身受的。

  但对于处于读书好年纪的青少年,不应该把80后作品当成完全的课外读物,对于文学名著就束之高阁,这是不对的,任何经过历史大浪淘沙后的名著都蕴藏着一定的道理,在成长的路上都是一笔财富。现在全国各地的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中都有80后、90后的身影,他们的努力和对文学的追求都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元素。

  记者:现在电子书、电纸书、网络阅读发展势头这么猛,纸质书以后会不会消失?

  刘兆林:现在电子书、网络的兴起,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渐的变化,就像六十多岁的我,出差时,也愿意带上电子书在旅途解解闷。尽管纸质书销量与过去盛极之时相比,有所下滑,但纸质书不会消失。就如同画面能带给人视觉冲击一样,文字对于读者来说,也是种享受。但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使得挣扎在竞争市场的图书和杂志不得不发生一些适应性的变化,杂志中的插图增多了,图书的封面变化了,作者写作的内容开始针对受众有了细分,这些都表明着纸质书为市场所做的改变。纸质书短时间内不会,因为文学表达的是人的内心,有着无法替代的力量。

  记者:面对现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文学,你认为它有多大的价值,对作家写作有威胁吗?

  刘兆林:进入网络时代,所有的事物渐渐都被这张大网笼罩住,当然文学也成为了必然,诞生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网站、网络写手、新浪博客、微博,让全民都成为了写手,原来难登大雅之堂的日记体也成了网络文学的一份子,甚至现在出现的微博都成为了承载文学的另一个平台。我认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种必然,而且渐渐在走向规范化。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评判它好坏的标准是质量,是文章的含金量,是能否传世。现在辽宁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中也不少在从事网络创作,不管平台换在哪,创作的价值都是一样的。

  记者:现在的作家都有哪些是需要学习和改变的?

  刘兆林:无论是老作家还是年轻作家,都有一定的缺点,包括我自己,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而这个学习的角度就是中庸。年轻的作家,不能抛弃传统的写作积淀,就像树要根一样,只有根扎得越深,吸收的养分越多,才能在创作的路上走的更远。而老作家们,不能固守自己的观念,不能对所有现代的东西都排斥,而应该适当的吸取和应用,让自己的创作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有了中庸之道创作之路才会长久。 见习记者 王莹

  作家介绍

  刘兆林,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著有散文集《高窗听雪》,中篇小说《黑土地》、《因为无雪》、《妻子请来的客人》、《黄豆生北国》,中短篇小说集《刘兆林小说选》、《违约公布的日记》、《三角形太阳》、《船的陆地》、《啊,索伦河谷的枪声》、《父亲祭》、《雪国热闹镇》,等。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