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构建“大科普”氛围应引起重视

2011年06月09日 15:43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公众对科技问题的关注度不可谓不大,但当地震、台风、暴雨、大雪等灾害发生时,公众迫切需要科技信息,却往往不可得。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副主委高抒认为原因之一,是我国现在的科普读物,主要是狭义的科普,只是向公众普及科学常识、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而公众迫切需要的科技信息即广义的“大科普”较为缺失。

  “大科普”首先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的读物。著名的杂志《Nature》和《Science》就有这种性质。为了赢得最大范围的读者,这类杂志要求作者尽量不用本专业术语,以免出现隔行如隔山的尴尬。科学家有了新发现、新思路,经常渴望在此类刊物上发表,同时他们也喜欢阅读这些刊物。因为从中可以寻找科学灵感、启发学术思想。

  “大科普”同时是以科技管理者为对象的读物。例如,国外有一本题为《做一个科学家》的书,从中可以学到许多管理经验。这本书从资助机构的角度,对科学家产生学术思想的过程、研究的步骤和最终产生成果的途径作了深入探讨,并且给出了许多成功资助的实例。

  “大科普”还是面向公众的科技工作报告。这种报告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公众,而是让公众了解科技项目的价值。一些国家的科技资助机构要求接受资助的人员向社会公布他们的研究状况,主要是报告项目的研究内容和进展情况。这是一条重要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我国的科技管理部门也应采纳。

  有的发达国家每年都有涵盖上述各种类型的大量科普著作和报告问世,社会影响很大。有关气候变化、火山与地震、环境与生态、宇宙演化、人类社会动态等题材受到普遍的欢迎。科普出版物中所含的大量信息也是专业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相比之下,我国的大科普文化产业还比较落后,虽然有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作品,但总体上内容较为单调,难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有许多内容,本来是适合于科普用途的,但由于科技人员往往倾向于出版“专著”,他们的著作公众难以理解、专业人员又没有兴趣阅读,造成了资源的很大浪费。因此,构建“大科普”文化氛围,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