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新闻自由泛滥之祸及其反思

2011年07月18日 11:1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曾几何时,英国开新闻自由先河,而今成为新闻自由泛滥的重灾国。

  曾几何时,英国因新闻自由带来国家骄傲,而今因新闻自由泛滥成灾而成为国殇国耻。

  曾几何时,英国媒体引领世界舆论,而今因新闻自由泛滥遭全国唾骂、举世震怒。

  曾几何时,英国媒体批判他国媒体不自由,而今世界媒体一致痛斥其给世界新闻业带来耻辱。

  《世界新闻报》引发的问题,不只是个行业问题,已成为英国的国家问题,世界舆论的焦点问题。

  《世界新闻报》的倒闭,再次彰显新闻自由泛滥带来的祸害,令人瞠目,引人深思。

  ——新闻绝对自由的神话鬼话破灭。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绝对的自由会带来绝对的祸害。绝对的新闻自由会给社会带来无穷祸害。雇佣私人侦探掠取信息,贿赂官员和警察窃听他人隐私,删改被谋杀女孩的手机语音信箱,任意给他国贴这样或那样的标签,无限度地扩大新闻自由内涵和外延,肆意放大新闻自由的相对性,不断使绝对新闻自由成为既定事实。这种绝对新闻自由被国际媒体称为“英国式慢性自杀”。这样的神话鬼话迟早要破灭。现在的破灭,是其必然结果。

  ——新闻自由不受法律制约的神话鬼话破灭。法律是自由的保护神,也是自由的边界线。英国和西方把新闻媒体称为“第四权力”,何止于此,现在事实上,他们意识深处已将新闻自由凌驾法律之上,行为上更是知法犯法,刻意钻法律空子,贿赂警察窃取信息,与警察合谋有恃无恐地非法窃听。新闻自由包括新闻合法采访权、发布权,不包括非法窃听公民信息。法律保护公民知情权,同时也保护公民隐私权,只要前者,否定后者,或用前者牺牲后者,都是违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6日报道说,“英国在一些方面已经烂透了。现在很清楚,报纸正在违法犯罪,但无人认真采取有效行动,他们只想否认,说只是一家报纸和一个流氓记者,一派胡言。”《华盛顿邮报》下属的电子杂志《State》认为,“英国窃听丑闻犹如一部黑色大片”。

  ——新闻自由无视道德准线的神话鬼话破灭。法律是硬道德,道德是软法律。他们敢超越法律,自然敢超越道德底线。英国新闻学认为,从煽情主义出发大幅报道犯罪、丑闻、八卦、绯闻及性等新闻,统称为“黄色新闻”;就是这样的“黄色新闻”,连篇累牍充斥英国报端,满足小市民“偷窥癖”,导致英国新闻职业道德水准一降再降,有的自甘堕落,为人不齿。这样的媒体风气,为窃听丑闻频传推波助澜。英国《每日邮报》痛恨地说,“词典里没有足够恶心的词汇来描述这起电话窃听丑闻”,这是一部“最肮脏可耻的小说”。

  ——新闻自由无需政府监管的神话鬼话破灭。新闻自由不等于无政府主义。英国政府放弃监管,纵容新闻自由泛滥,是英国政府之责。《卫报》称,《世界新闻报》的挑衅,让前首相布朗感到无力保护家人,“布朗哭了”,布朗说,“我非常震惊,如果连作为首相享受全天候保护的我在这些非法勾当面前都如此脆弱,普通英国民众该怎么办呢?”一旦酿成大祸,政府出面,议会问责,导致默多克在英国的媒体拓展战略搁浅。这表明,新闻自由有时是镶嵌在某些名嘴口中的漂亮假牙。

  ——新闻自由泛滥是媒体赚钱“聚宝盆”的神话鬼话破灭。英国媒体由金钱主宰,用钱投资媒体,用媒体赚钱。新闻自由往往成为追逐利润的“名片”,新闻自由泛滥成为获得更高利润的最佳通道或“聚宝盆”。媒体老板眼睛只盯着每天利润、月度利润、季度利润、年度利润,甚至明年利润,罔顾媒体与生俱来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不惜采用卑鄙手段、肮脏交易,最后导致有168年历史的老店关门了事,长远战略难以实施。因小失大,新闻自由泛滥害人害己,更破坏国家形象。《金融时报》称,“一个英国的标志以一种肮脏的方式死去”,“倒下去的是英国办报声誉”。

  《世界新闻报》只是西方绝对新闻自由的冰山一角,也是这种神话鬼话破灭的开始,波及欧美,警示世界。

  奋进的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的中国媒体,日益引起世界关注。英国今日之国殇国耻,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我们要更加自觉主动地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不能拿西方业已泛滥成灾的新闻自由当神话或教条;更加自觉主动地遵纪守法,不能拿法律当儿戏;更加自觉主动地弘扬新闻职业精神,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强化公信力和责任感,不能拿道德当遮羞布;更加自觉主动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加自觉主动地加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壮大主流舆论,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只有将新闻自由泛滥的祸水截住、倒掉,新闻舆论才能给世界人民传递福音、带来福祉。

    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 张首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