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艺评奖权威性从何而来:屡遭质疑 人手一奖

2011年09月09日 08:0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托举(不是讽刺舞蹈)

  徐鹏飞绘

李雪健、葛优同获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徐帆、娜仁花同获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黄志忠、陈宝国也同获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

海清、蒋雯丽更同获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

  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华表奖、飞天奖,自去年10月以来,一个又一个全国性文艺评奖无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民议论的话题,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波澜,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获奖屡遭质疑 “双黄蛋”受非议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经过为期一周的评审、投票,终评委员会共选出30篇(部)获奖作品,其中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各5篇(部)。然而,一件在过去看来十分平静的文艺评奖,谁也没料到,因为一位官员的获奖而引发了“羊羔体”的话题,舆论炒得沸沸扬扬,理性分析和情绪化的诘问互相交织,最后各执一辞,不了了之。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先是被质疑为什么在获奖名单内有那么多作协主席或副主席,接着,关于“纯文学”和超长字数问题也受到各方的议论,最后,由于每个获奖者的奖金从5万元猛增至50万元,在含金量增加的同时再次增加了社会的关注度。

  第十四届华表奖成为热议的焦点,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演员袁莉的蕾丝透视装首先成为网络的主题,以后,中奖率畸高又遭到非议。20部“优秀故事片”中有10部获奖,6部“优秀合拍片”中有4部获奖,3部“优秀戏曲片”中有两部双双获奖,6部“优秀数字电影”中有4部获奖,6部“优秀动画片”中有4部获奖,而优秀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更是4中抽2,全部下出“双黄蛋”。总计24个奖项,共有102个提名,颁出54个奖杯,中奖率超过了50%。

  第二十八届电视剧飞天奖和上届一样,在优秀导演、优秀编剧、优秀男女演员等重要奖项上继续孵出“双黄蛋”,甚至“多黄蛋”。优秀电视剧奖项中,一等奖有11个,二等奖有12个,三等奖也有10多个。

  上述现象,不但观众颇有微词,连业内人士也有所不满。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制片人孟滨就表示,一次评奖出炉多个“帝后”,是“大锅饭”的平均心态所致,只求最多不求最好。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能同时获奖也是实际状况使然,“谁说最佳只能唯一?”

  近些年被质疑的评奖远不止这几项,但从这几类评奖中最能显露出公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官员和名流对评奖资源占有的多寡,评奖过程是否合理,评奖中有没有掺杂其他因素,为什么奖项那么多。

  网络带来监督 被诘问是常态

  我国文艺界各个门类几乎都有评奖,从政府到协会,从全国到地方,有的一年一次,有的间隔数年,每个行当都有两到三个,甚至更多。不可否认,这些评奖对繁荣文艺创作,鼓励文化创造,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每次评奖前后也会产生相当多的优秀作品。

  其实,现在被观众热议的那些现象在以往的评奖中也无不存在,但过去的议论大多只限于业内,并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也不被社会所关心。自从音乐、演唱、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的评奖比赛成为电视的重要内容后,选手水平的高低、评委的公平与否,就变成了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余秋雨、滕矢初、赵易山等人都是因为在电视比赛评判的言谈举止而迅速提升了公共知名度。不过,由于传统媒体的平台有限,所以,无论专家还是观众,能够发出的议论只是其中的极少量。只有当网络出现,尤其是博客、微博的普及,再经过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强劲互动,才让文艺评奖成为社会瞩目的公共事件。

  网络是公众发言的平台,博客让无数人成为评论家,微博更是所有人的麦克风,跟帖则使“围观尾随”成为网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网络又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焦点形成了强烈影响。在这样的新型舆论环境面前,任何不足、缺陷、毛病,甚或仅仅是一种怀疑,都可以在转瞬间引发千万人的注意和反响。

  “文艺评奖实际是当下人们关心的各类社会问题中的一种,其背后牵涉的不只是文艺,还与各种社会弊端相关联,所以,特别能引发强烈的共鸣效应。”经常在各种评奖活动中担当评委的舞蹈家赵明这样认为。

  平心而论,在众多评奖中,面对公众的质疑,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整个评选过程尽力达到了公开,而华表奖、飞天奖的获奖作品和人物也确实属于优秀之列,各有千秋,但众人依旧不依不饶,这恰恰证明,面对新的舆论环境,任何评奖都会受到各方的监督,任何缺失都有可能被质疑,无论有事还是没事,谁也逃脱不了网民的围观。

  公众质问,可以说,正在成为评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手一奖成惯例 为了评奖而评奖

  在人们针对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华表奖、飞天奖相继发出疑问时,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事实上,还有大量的评奖,其长期存有的问题远比这些更值得考问。

  在舞蹈、音乐、曲艺、戏剧、杂技、影视、写作、民间文艺等等大小评奖中,在那些不时举行的汇演、调演、艺术节里,几十个奖、上百个奖,甚至几百个奖,早已是常态,人手一奖几乎成为惯例,一等、二等、三等之外都是优秀,来者必奖。不要说“双黄蛋”,十几个“蛋”也是常事。

  “跑奖”是一些评奖的公开秘密,每次评奖,评委会和组委会无不面临种种压力,在人情、关系、指令甚至馈赠面前,人人得奖不能不成为最佳选择。“但人人有奖的结果常常又是人人不满意,得大奖的认为奖项会因此贬值,不得大奖的则认为这样的奖等于没奖。”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说。

  举办方、举办城市、投资方举荐的作品必须获一大奖,如今也成为一些评奖的潜规则,一等奖的“双黄蛋”常常是为这些潜规则而预备的,这也影响了评奖的公正性。

  评奖确实促发了生产热,每到评奖前夕,各文艺团体都会变得热闹起来,很多作品为了评奖而诞生,等到获奖之后,就是上级表彰、媒体评论,然后归于沉寂,压根就没有考虑过演出市场和观众需求。评奖型作品在每年产生的文艺作品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还有许多编导、作者似乎成了评奖专业户,评奖时特别抢手,因为人脉、关系、声誉和编创路数使他们的产品中奖率很高,当然也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回报。

  很多评奖尽管无益于市场,也无益于社会,但作为得奖者来说,还是有诸多利益可图,提升、晋级、评职称、出名、表彰,与奖项都存在着因果关系,另外,作为主管部门和领导,获奖也是不小的政绩,结果,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和人力最终演变为个人或单位的利益得失。

  权威性来自积累 少而精才有威信

  许多奖项已经设立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但至今仍没有确立自己的权威性,不仅社会不予重视,即使圈内人也从来没当一回事。如今,评奖的公信力又成为社会舆论,尤其是网络关注的话题,更让一些奖项距离权威性日益遥远。

  如何才能树立奖项的权威性?一些文艺界人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宁根福一直认为,评奖必须少而精,泛滥的奖项和一奖多人肯定充满水分或降低水准,尤其大奖,获奖的最好是一人或一部作品,其独一无二的分量因此才能显示出来。“双黄蛋”和一堆“蛋”,往往都是人情关系的结果,没有多少道理可言。

  公开透明当然可以促进评奖的公正,但据一些文艺界人士介绍,国际有一些非常著名的评奖并不公开,却树立了很高的权威性,这是因为,无论评奖的方式如何,评委的水准、眼光都很高,而且最终结果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当一种评奖经过多次考验,评出了一个又一个举世公认的杰作和人才后,久而久之,其权威性自然确立。

  评奖的独立也是许多文艺界人士的强烈呼吁。评奖应该远离利益集团,独立于商业、人情等众多关系之外,尽量采取客观公正的立场,否则,权威性就永远无法树立。当然,任何评奖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质疑,权威也是相对的,让各方都满意的结局并不存在,但只要评出的结果确实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就一定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树立应有的权威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