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作者:世界工厂模式到末路

2011年09月09日 10:12 来源:南方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中国应不应该做“世界工厂”?

  朱新月: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再做20年的世界工厂,也有人认为中国人不应该再给老外打工,不应该成为世界工厂。从您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我们怎么评价这世界工厂的问题?
    李克教授:世界工厂这个问题我之前提到过。2000年以后,它属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也跟我们招商引资、GDP增长导向、增长率赶超等目标捆绑在一起。
    我2003年就开始提出,世界工厂作为一个短期的国家政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你要想提高、提升,就必须先学习。给别人代工、加工贸易、OEM等模式可以把自己定在一个国际上可以接受的品质和质量的标准上,从这点来说,世界工厂模式没有问题,而且可以快速和国际市场环境相对接。
    现在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或者说我们的误区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我们把它上升成为一种“国家战略”。这就导致从上到下,地方政府也好,企业也好,都在盲目追求GDP增长和贸易额增长。
    所以这么多年来,看起来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慢,贸易额每年增长的态势也非常好,外汇储备也一直在增加,但实际上我们经济增长的真实效果并不理想,老百姓也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对应的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可以从两个数字看出来,一个是我们人均GDP的增长,改革开放30年一共增长不到10倍;而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后期的20多年的增长过程中,人均GDP增长了近25倍。另外一个是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人均GDP当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在沿海地区,包括像深圳、苏州这样的招商引资、世界工厂的明星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占人均GDP的30%左右。这就说明了很大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增长模式,成本、能耗太高,大量的GDP增长被成本消耗掉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利润当中,我们自己留下来的不多,大家都知道,因为深圳、苏州外向型成分很高,特别是外贸、代工、加工贸易的比例高,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利润都转移到外国去了,留给我们的利润空间很有限。
    所以,总体来讲这个世界工厂模式已经是走到末路,必须开始转型。这并不是说我们自己觉得能不能再安心给别人打工20年的问题,因为现在哪怕你能安下心来,可是世界的资源条件已经没有办法再支撑中国目前的这种世界工厂发展模式。中国GDP目前占全球不到8%,但是原材料的消耗非常高,比如煤炭的消耗超过世界的30%,石油、铁矿石的情况也很类似。
    现在单纯通过进一步增加资源消耗来支撑中国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是不可能了,所以我觉得世界工厂再进行20年这种观点是完全不可能站得住脚的。

  2.中国产业现状真的源于“阴谋论”吗?

  朱新月:最近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一直在提倡他的“阴谋论”,比如说产业阴谋、国际阴谋,以及针对中国的产业价值链阴谋,因为中国的产业好像都是在低端的产业价值链上,他认为这可能是美国人造的阴谋。您怎么看待“阴谋论”及其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李克教授:我倒不太主张用“阴谋论”这个词,因为有点太过于戏剧化和情绪化,或者说太过于意识形态化。但是,中国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当中所处的地位,包括未来的发展前景倒是非常值得忧虑,这是值得大家好好深思的事情。
    一方面,我们做了十几年的世界工厂,2010年GDP超过日本,变成全球第二;贸易额我们现在出口第一、进口第二,看起来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大家都很清楚,现在中国的产业,特别是本土背景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当中处于中低端地位的。我觉得“阴谋论”这个提法不太准确,但是这个意识值得大家警醒。
    现在我们中国企业面临的产业升级的环境,跟十年前相比,我认为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是更加严峻或者是恶劣了。很多人觉得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及产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认为中国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市场,并且可以使产业升级,这个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将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可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种观点是想当然,并且带有很强的误导性。
    实际上,大家也可能慢慢地开始感觉到,目前外贸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国外对中国企业的一些贸易条款,以及一些通过关税或非关税手段的进口限制,和十年前相比,不仅没有改善,中国反而是进入了一个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另一方面,随着最近十几年全球化发展的逐步深化,产业特征从过去的以地区性的产业集群为标志,逐步地转化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价值链的重新布局。发达国家很大程度上把资源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产业的高端,具体来讲就是对产业的研发以及对产业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控制。同时,通过品牌和市场网络对产品销售进行控制和操纵,特别是对市场通道和原材料产地的控制,以及通过品牌建立诱导型消费方面的优势,而把利润最薄的生产制造这一块,甩给了以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来完成。
    在这种环境下,目前进入产业高端的技术壁垒和产业壁垒越来越高,新兴国家进入行业高端的可能性最近几年在继续降低。而且,即使达到一个国际的技术标准,也不意味着你的产品就能够被接受、被顺利地实行市场化,更谈不上成为一个行业标准。或者说,发达国家的强势跨国企业通过对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控制,使得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能围着它的体系、围着它制定的行业标准运作。即使达到或者接近它的技术水准,做出类似的产品,最终实现市场化进行推广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很多人都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我们的技术水准、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标准了,那么我们生产出的东西,就能够正常地被别人接受了,而实际上,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能够通过其强势地位把你排除在外。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控制手段上,就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一些大公司对研发性企业或者新兴企业,也常使用这种手段,以维护其垄断地位。
    比方说在日本,有一家公司做出用氢气驱动的全氢气动力的发动机,而且也经过了日本交通部门的审核,也就是说已经达到标准了。但是,由于目前主要的汽车制造企业已经把主要的精力和资源放在了电和油的双动力引擎方面的生产上,所以他们就想方设法把这种新型的技术排除在市场之外。
    并且,很多海外的大企业会通过并购买收的方式,把一些有挑战性的或者对自身有威胁的企业买来。买来之后,不是马上把这些技术投入到生产当中去实现量产,而是锁到保险箱里。对于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样,已经掌握主动权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可以通过对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创新型企业,以及一些有竞争意义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品牌和民族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要么纳入其自身的体系,要么始终排除。同时,这些大企业也不断加速更新,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始终只能在中低端为自己打工或是制作配套产品,并且通过技术和市场的手段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始终在低端的这个范围当中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虽然“阴谋论”这个词有点太敏感,或者是太意识形态化,但是其反映的现象,我认为还是值得去关注和思考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