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拆真建假”,文物经不起折腾

2011年09月14日 15: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李思辉

  轰轰烈烈的古遗产、古村落“开发”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9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与专家对话古村落保护时称,部分地方搞强拆,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风光都没了;大批真物质遗产被拆毁,然后又花很多钱建许多假东西;城市设计不从地区特点出发等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货真价实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度,岂是翻新重建的“假遗产”所能代替的?陈旧黯淡的古董值钱,崭新光鲜的复制品价贱,类似的道理小学生都懂,一些城市管理者难道会不明白?既然明白,又为什么非要在巨型机械的轰隆声中,把古遗产、古村落推掉、铲平,继而在某个地方重建起仿制的建筑,以此自我标榜甚至洋洋自得?个中答案其实并不深奥。一些官员急着出政绩、一些商人急着谋利益,双方互相捧场,肆无忌惮地强拆、强征,全然没有对民心民意的起码尊重,全然没有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丝毫敬畏。这样心态下的“拆真建假”“推陈出新”,本质上是不折不扣的政绩工程、腐败工程和“胡搞工程”。

  不久前,黑龙江省的“将军府搬家”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该省齐齐哈尔市政府拟将10年前迁出市区的文物将军府,再花巨资搬迁回来。此次迁回需要花费上亿元,意在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好端端的一处古建筑,“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去”,反复地搬迁耗费了数以亿计的资金不说,还严重破坏了文物的原貌,令人无法接受。评上历史文化名城,能获得表彰赢得政绩加分,进而实现升官梦。于是不惜劳民伤财、不惜折腾文物,这样的做法暴露了一些地方狭隘的政绩观和自私的政绩欲,实在是不可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牟取暴利也是一些人乐于拆除、重建文物的原因。此前的江苏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也曾遭屋主违法拆毁,之后屋主将重建后的房屋以6400万元高价挂牌出售,价格涨了一倍。经过拆建,一些人得以谋取利益,这种现象在“拆真建假”过程中相当普遍。特别是一些重要地段文物的“开发”过程,常常揪扯着腐败的魅影。把原来的物质遗产拆掉,实际上是想腾出更多的地块用于商业开发。一些开发商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肆无忌惮、乐此不疲地征地、开发、重建,一处处崭新的“古建筑”在商业楼盘的簇拥下拔地而起,一些开发商和官员都乐得合不拢嘴,唯有老百姓望楼兴叹,唯有一些文物保护者仰面扼腕叹息。可悲的是,这些微弱的“杂音”不仅无法引起当事者的反思,反而很快就被淹没。

  除政绩欲望和利益驱使外,一些地方不切实际地拆除原有古建筑或者不切实际地拆除古村落,把村民“赶上楼”,实际上是对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等政策的误读。有些地方认为“崭新的古建筑”比年久失修的文物更美观,有些地方以为成片集中的楼房比古朴的村落更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些地方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必要认识和重视,有些地方一味地试图照搬大中城市的模样。这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解读与操作,少不了“胡搞”的嫌疑。一个地方应该有一个地方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一个地方应该有一个地方原味的建筑特色。倘若举国都以“北上广”为建设蓝本,那么博大多彩的中国,将变得千城一面,一些地方的优势也会由此消亡,这不是作茧自缚么?

  面对不美观的古文物、面对不宏伟的古村落、面对拆除重建的冲动,我们的管理者理应坚持科学的态度,站在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角度,保护好我们的物质遗产,绝不能因一时的利欲熏心、头脑发热而轻率拆建,以免给后人留下难以挽回的遗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