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置身纷杂的阅读时代

2011年09月16日 12:35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置身纷杂的阅读时代

  郑午然

  文学在当下重又呈现出某种蔚为大观之势,像这个季节的天边堆集起来的云霞,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在网络上我们甚至有触手可及的感觉,它完全没有退隐或者过时的迹象。

  谁没有听说过《你在高原》呢?我们都知道这部茅盾文学奖的最新获奖小说,洋洋四百五十万言,厚达十册,耗费作者张炜二十年写作时间。但谁又见过、摸过这部如今仿佛是炙手可热的书呢?没太多的人摸过它。王蒙近日慨叹文学评委之苦,说评委看一部四十五万字的小说,都能看出一场病。当然这是极而言之,是那种极端严谨、负责的审读者才可能碰上的意外情况。就我所知,六十余名茅奖评委审读完《你在高原》以及其它全部候选作品之后,所有人都身心无恙,顺利投出了自己的选票。而且这并不表明我们的评委走马观花,在审读过程中可能偷懒。或许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文学阅读,实际上就应该是一段“走马观花”式的轻松愉悦之旅。如果我们在马背上开始怠倦,视线模糊起来,那么,很可能是沿途景观过于寻常了,偷懒算不上我们的错。面对一部了无趣味的作品,无论它篇幅长短,我们都有权偷偷懒,视而不见。

  但趣味又是非常复杂的事情。纯文学无趣吗?玄幻系列、盗墓笔记之类很有趣吗?是的,一些年轻网友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这样。区区数百万字、乃至数千万字的网络小说,对他们而言就不在话下啦。必须承认某种代际差别的存在。年龄确乎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人在远不到老眼昏花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文学阅读,而年轻时我们都曾经是狂热的文学读者。后来者大概也将重复前辈们的这一兴趣转换过程。因此,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年轻一代,与前辈们的关系也许不是很密切。年轻一代兴趣广泛,玄幻、盗墓难道不是极富想象力的文学题材吗?还有武侠、言情之类,可读的东西多着呢!

  想像一下某一部数百万字的网络小说正在连载之中,字数还远不到尽头便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身为前辈的我们不妨保持镇静,试试与年轻读者作一点沟通。不要从成见出发,首先质疑这样一部网络作品的文学性。换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逆向思考:难道一部长达数百万字的盗墓小说,它的盗墓过程真的不存在丝毫文学性吗?

  我在火车上就曾经有机会请教过一位年轻读者,这是不久前的事情。邻座的年轻人捧着一只电子阅读器,手指头快速往下拖拉,一目十行地读网络小说,是一部盗墓题材的连载作品。我客气地打断他,然后我们有一段简短交谈:

  盗墓小说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吗?当然;这种类型的作品不是太强调文学性吗?是,它的文学性少一点,故事性强一些;我猜测它的故事也可能不太周延,对吧?是的,它不讲究这个,只要故事离奇,越让人眼花缭乱,效果就越好,读起来就越带劲……

  火车上这位年轻读者还告诉我,他用手指头在阅读器上快速拖拉,一点也不影响阅读。只要抓住几个关键字词,就能掌握故事情节的进展,可以忽略掉那些口水式的内容。此时我完全明白了,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字而不被年轻读者视为障碍,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解决办法。

  前辈们没有这种阅读经验。我们亲历过一个文学读物异常匮乏的年代,养成了慢呑细咽的阅读习惯,乐于沉浸在一部优异的文学作品通常应该具备的行文曲折有致、暗示、隐喻和无数精妙入微的细节摹写之中。我们享受某种语言乐趣,据此判断作家水准。有时候我们甚至不太在乎故事情节,反而介意那种过于离奇的东西。当然,我们也有跳读的时候——如果小说既沉闷而又毫无道理,再跳读几次,就很可能干脆放弃它了。

  但是,前辈们的阅读经验或习惯能被年轻读者效法吗?大概不能。两年前,我在太原尔雅书店见过一对母女,那小女孩十一二岁,她自己在书架上找到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兴冲冲的;但那位妈妈坚持让女儿将这本书放回书架,再找别的书。我好奇地瞧着这一幕:年轻妈妈是一副知识女性模样,很固执;但有其母必有其女,那小女孩更固执,抱住她的书不肯撒手,最后是妈妈让步,到书店前台替女儿付完书款,母女俩匆匆地走了。

  著名作家郭敬明的小说已经畅销多年,持续赢得无数小读者的狂热追捧,与此同时,也受到不少非议。我在网上留意到,一些与郭敬明同龄的网友也开始倒戈,态度很激烈。更多的成年读者实际上根本没有读过这位著名作家的作品,无从做出评价。是否有可能我们被成见遮敝住了判断力,那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反而是对的?阅读应该由兴趣驱使,我们担心什么呢?担心小女孩得不到恰当的文学启蒙?不满意那些盗墓、玄幻小说泛滥?担心文学在一个过度市场化操作的阶段趋向消亡?

  我那次在火车上也有过类似的一点不安。那位手持电子阅读器的年轻人赞同我的一些说法,他承认,网络小说就是在公交车和火车上消磨时间的,真正的文学作品是要静静地翻读。但他接下来说:网络小说看多了,自己好像不大习惯静下来读一本文学作品了,习惯已经改变了……

  纯文学如果必须拯救,这是前辈们的思路,也许希望就在那些“倒戈”的年轻网友身上。但是,当代纯文学自身也必须提升品质,你得像样一点,要有更富内涵的文学语言,要有独到的人生洞见,要有其它通俗类作品不具备的真正堪称高雅的文学成分,才有可能再次改变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虽然这不太容易做到。而且我们必须理性,坦然接受一个包括各种品类的网络通俗作品的多样化存在。文学应该是多元的,也必然良莠不齐。无需气馁,我们正置身在这样一个纷杂的阅读时代。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